前沿科技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了一張新的行星狀星云圖像
IT之家了解到,在行星狀星云分解之前,這種結構可以保持數萬年。而最新拍攝到的行星狀星云,就是與星際物質混雜在一起。星際物質是恒星之間含有大量彌漫氣體云和微小固態粒子的區域,
-
英偉達GA106 GPU核心照片曝光:搭載6片2GB容量GDDR6顯存
外媒表示,根據此前從顯卡廠商獲取的信息,RTX 3060 顯卡的核心代號為 GA106-300。因此可以推斷出照片中的 GA106-400 可能為早期的工程版,或者是 RTX 3050Ti。圖片中可以看出,顯卡搭載 6 片 2GB 容
-
NASA的2024年登月計劃可能要推遲 因資金問題
NASA 的 Artemis(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于去年 10 月份公布,計劃在 2024 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整個計劃將耗資 280 億美元,其中 160 億美元用于研制登月艙。而去年 4 月份,NASA 就已經宣布與 Blue Origi
-
科學家「黑進」果蠅大腦跑NLP任務 結果發現性能與常規人工神經網絡相當
在倫斯勒理工學院、MIT-IBM Watson AI Lab 的研究者進行的一項入侵果蠅大腦網絡的研究中,人們成功地在生物大腦中執行了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這是自然界的神經網絡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被征用。
-
SpaceX或將鉆探天然氣作為燃料 發射新的星際飛船
據FAA文件,SpaceX德克薩斯州的發射點附近將至少建設五個天然氣井,并有兩個燃氣發電廠。氣井中凈化的氣體將被制成液態甲烷。甲烷可以與液氧和其他化合物結合,制成火箭燃料。
-
NASA將于2月進行第二次SLS火箭發動機點火實驗
NAS 表示,SLS 第二次點火將提供更多的實驗數據,以幫助驗證火箭主體的飛行。官方表示,在第一次實驗過后,RS-25 發動機和 B-2 試驗臺在內的核心硬件都保持 “良好狀態”,無需進行大修即可
-
俄宇航員斷糧后俄求美飛船幫運食物 NASA建議使用美國在空間站上的食品儲備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值守的有俄羅斯宇航員謝爾蓋·雷日科夫和謝爾蓋·庫季-斯韋爾奇科夫,美國宇航員凱瑟琳·魯賓斯、邁克爾·霍普金斯、維克托·格洛韋爾和香農·沃克,以及日
-
科學家正開發新人工智能設備 通過預測人們何時有煙癮進而幫助戒煙
首席研究員艾瑪·沃德博士表示,“我們正在使用的新技術比許多電子煙內置的霧化計數器更加可靠和復雜,該技術通過精確測量霧化器在吸煙期間的電壓來工作。它會記錄用戶吸電子煙的情況
-
人類睡眠竟與月球周期同步 滿月前夜入睡更晚睡眠更短
研究證實,滿月前的夜晚,被測者入睡時間最晚且睡眠最少。這是因為隨著滿月的到來,上弦月越來越亮,通常在下午晚些時候或傍晚升起,黃昏后會有更多自然光。雖然月盈和月虧的后半段時
-
部分海洋物種存在“種群崩潰”危機 海面溫度持續上升
此次,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團隊估算了從1970年至2018年的18種海洋板鰓魚物種的相對豐度,評估了全部31個海洋板鰓魚物種的滅絕風險。他們發現,從1970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板鰓魚豐度下降了71 1
-
暗物質潛在質量范圍變窄 有助聚焦搜索區域
在最新研究中,薩塞克斯大學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的澤維爾·卡爾莫特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假設引力是唯一作用于暗物質的作用力,并借此計算出暗物質粒子的質量介于10-3eV(電子伏特)到107eV之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螢火蟲祖先 發光可能是為了防御和自保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介紹,科研團隊共研究了2萬多塊琥珀化石,從中發現1枚保存較完好的螢火蟲“老祖宗”雄蟲標本。這種遠古昆蟲體長7毫米左右,前端長著一對長長
-
中外科學家發現宇宙最遙遠原初星系團
隨著宇宙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子開始電離周圍的中性氫,形成一個個電離泡,電離泡逐漸擴大并合,整個宇宙逐漸重新變得透明,從而結束黑暗時期,這段宇宙早期的整體
-
科學家嘗試利用細胞懸浮液和3D打印技術來安全重建患者缺失的骨骼
這種材料會在暴露于體液環境中幾分鐘內變硬,形成一種基于機械互鎖的礦物質納米晶體骨樣材料。得益于這種三維微結構支架,相鄰骨組織的細胞可以逐漸向其中遷移。
-
研究表明氮的原始來源其實“近在眼前” 大部分氮或源于內太陽系
研究人員發現,在太陽系形成后大約30萬年內,在內部原行星上的塵埃具有明顯的氮同位素特征。所有來自內盤的鐵隕石所含的氮15同位素濃度較低,而來自外盤的鐵隕石則富含氮15。這表明,在
-
研究表明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種“巨大黑洞” 比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還大
但在新研究中,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物理和天文學學院名譽教授伯納德·卡爾領導的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另一種形成方式,使其能規避這一質量上限的限制。他們認為這些“巨大
-
阿根廷發現恐龍新化石:可能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生物
古生物學家們還無法推測巨型骨骼是屬于已知物種還是完全屬于新物種,但根據 CNN 報道,研究小組表示,該標本甚至可能比已知最大的 122 英尺(約 37 1 米)、近 70 噸重的泰坦龍更大。
-
最新研究:地球“死亡速度”遠超出科學家預期 人類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氣候變化的狀態,每個人也是看到了,就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看到了地球極端化天氣越來越多,無論是高溫,干旱,強降雨,強風暴等等,出現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提升,特別是破壞力度更大,
-
俄羅斯將于今年繼續GLONASS導航衛星網絡的建設 至少發射5顆衛星
最新的Glonass-K2型號衛星與此前的 M 型號相比,提高了技術指標,增強了運行壽命。除了在 L1、L2 頻帶發射信號之外,Glonass-K 還可以在 L3 頻帶發射“微分碼”導航信號。
-
SpaceX向太空發射了143顆小型衛星 創下單次發射最多衛星的歷史紀錄
據悉,SpaceX此次發射所使用的“獵鷹9號”火箭搭載了143顆衛星,其中133顆來自于其他公司,剩下10顆是SpaceX的星鏈衛星。此次發射是SpaceX首次向極地軌道發射星鏈衛星,是該公司繼續擴大其寬
-
天津大學研制出3D打印軟性機器人 可應用于工業管道設施的檢查
如果把這個結構比喻成一個基本的肌肉單元,那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再對這些單元的連接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和布局連接,就像是把一個個的肌肉單元連接起來形成一整塊肌肉,然后再應用于不同
-
研究人員稱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導致熱帶雨林帶的區域性不均勻轉移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東尼奧斯·瑪瑪拉基斯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導致地球熱帶雨林帶的位置在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兩個縱向區域(東西半球)朝相反的方向(南北方向)移動,這一過
-
科學家利用統計學模型預測了21世紀復雜的“城市氣候”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統計學模型,將氣候建模與數據驅動方法相結合,以提供21世紀全球“城市氣候”的多模型預測。這個模型可以模擬城市地區的復雜氣候,研究團隊隨后將
-
研究警告說地球正處于致命的氣候變化“臨界點”的邊緣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不到百分之十的陸地生物圈經歷的溫度超過了光合作用的最高溫度。但以目前的排放速度,到2050年,多達一半的陸地生物圈可能會經歷超過該生產力閾值的溫度。而且,
-
SpaceX完成今年首次星鏈衛星發射 入軌衛星總數已超1000顆
美國東部時間周三上午8點02分,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臺發射升空。此次發射搭載了60顆星鏈衛星,使得入軌衛星總數達到1013顆,如果包括2018年發射的2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