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13歲的女生在“設圈”里“豪擲”數十萬元買畫的消息在網絡上傳開,有網友驚呼05后的世界看不懂。
事件起因,是一位名為“芙芙”的未成年女生,半年時間花掉家長70萬元在“設圈”約“畫師”畫所謂“人設圖”。其中,最貴的一張“人設圖”價錢高達7萬元。事后,家長發(fā)現女生約稿的事情并與畫師交涉,事件最終以畫師妥協并退款告終。
最近幾年,在游戲充值、直播打賞等領域,未成年擅自挪用家長錢款“出手闊綽”的事層出不窮。有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限制未成年的網絡消費。即便如此,“熊孩子”線上消費的行為,仍然是屢限不止。這一次在游戲圈之外的事件,也讓“設圈”等更多圈子浮出水面,其中未成年消費問題所牽涉出的一系列疑問,也引發(fā)了更多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圈層的探討。
家長為“熊孩子”退貨不罕見
事實上,除了“設圈”事件之外,未成年線上消費后被家長發(fā)現并要求商家退貨、追討錢款的現象,一直以來并不罕見。
在國內某電商運營者論壇上,懂懂筆記發(fā)現有好幾位電商經營者詢問,未成年網購后家長要求退貨、退款,作為商家能否回絕。
“如果只是偶爾一單,我覺得問題不大,退就是了,可一個月遇到了兩、三次太煩了。”一位昵稱為“蝦米”的漢服商家表示,她在淘寶經營漢服,由于漢服面向的都年輕群體,遇上“熊孩子”買家的幾率也較大。
僅在三月份,她便已經遇到四位未成年買家利用家長的電商賬號,下單、購買漢服。在商品到貨后,家長發(fā)現了孩子悄悄利用其賬號購物的行為,隨即找到作為商家的她,要求退貨退款。
“對方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下單的是未成年人,家長不知情,所以要退貨退款。”起初,蝦米對于尚未拆封、清洗,不影響二次銷售的訂單都進行了退貨退款的處理,“但有的訂單,已經到貨好幾周,漢服已經清洗過了無法二次銷售,對方也要求退貨。”
對于類似的情況,她也遵照商品無法二次銷售的原則,回絕了家長退款退貨的要求。然而,原本好聲好氣、態(tài)度還算誠懇的家長聽聞后立馬“變了臉”,義正言辭地“警告”蝦米,出售商品給未成年人是違規(guī)、甚至犯法的行為。
“說是如果不給退貨、退款,就要通過平臺舉報,甚至走法律程序,真的太嚇人了。”遇到“難纏”的家長,無奈之下她只能是自認倒霉,同意退貨、退款。至于商品的運費,則協商由購買方負責。
如果說蝦米的遭遇足夠憋屈的話,那么以下的商家,就只能用“倒霉”形容了。
在豆瓣上,懂懂筆記看到一位閑魚賣家“吐槽”其出售未拆封閑置書籍經歷的遭遇,由于商品是由未成年拍下,家長發(fā)現之后要求其退貨退款。對方提出“孩子只有10歲,受法律保護”的理由,宣稱只負責商品退回時的運費,不負責賣家發(fā)出時損失的運費,最終因為八元的運費,雙方甚至鬧上了官方“小法庭”、并進行裁決。
最終,該賣家被裁定“輸了”,需要根據對方的要求退貨、退款,還損失了運費。
該事件也在豆瓣引發(fā)熱議,有網友同情賣家遭遇,更有商家同行稱,日后做生意,要留心、警惕“熊孩子”買家,避免造成額外的損失。
那么,商家出售給“熊孩子”商品后,即便已經影響到二次銷售,且造成商家損失,家長仍要求退貨、退款,真的有法可依嗎?作為電商領域的商家能否避免、杜絕將商品、服務出售給未成年人呢?
如何鑒別屏幕背后的“孩子”?
有法律界人士告訴懂懂筆記,未成年人在線購物家長是否可以要求商家退貨退款,其實也分具體情況。倘若未成年人購物與商家訂立的買賣合約無效,諸如誘導、欺騙消費,那么家長可以要求完全退貨退款,同時無需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然而,倘若商家對于未成年人的身份并不知情,那彼此間所訂立的買賣合約有效,如果商家并未承諾“無理由退款”且影響二次銷售,商品雖然可退,但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商家可與家長商討。
因此,未成年人線上消費與商家訂立的買賣合約是否有效,先要看有無誘導消費。
對此,從事電商行業(yè)將近十年的商家張巧告訴懂懂筆記,她不否認行業(yè)有商家存在誘導消費行為,但畢竟是個別現象。“在最高法出臺了未成年人打賞、充值可退的《意見》之后,大家都比較謹慎。”
張巧分析,盡管最高法出臺的《意見》主要是針對互聯網虛擬產品,但一般的電商商家,普遍也都避免涉及未成年的消費行為。而對于電商商家而言,最困難的就是如何鑒別消費者是否為未成年人。
實際上,未成年群體往往都是通過“盜用”家長的電商賬號進行消費。而作為出售商品的商家,也無法盡職詢問每位買家,鑒別對方是否為成年人。
而在此次“設圈”事件當中,當事人在與畫師溝通、約稿時也稱自己是成年人,甚至給自己安上“留學生”身份。直到其家長接管賬號,要求退款時,部分畫師才知道對方其實是未成年人。
“如果商家不知情,其實可以讓家長在退貨時承擔一定損失,但賣家基本都不敢提。”張巧無奈的表示,盡管“熊孩子”的消費行為家長有監(jiān)管義務和責任,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家長往往都會弱化自己的責任,并以“未成年受法律保護”為由,要求商家退款。
于是,即便是快消食品、已拆封或無法二次銷售的商品,商家也只能退貨退款,更別說商討相應的損失賠償。畢竟,商家開店為了做生意。誰也不會為了一點兒損失,而冒著卷入輿論風波的風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發(fā)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3.1%,小學以上各學歷階段的普及率均已超過97%。
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未成年人“觸網”也變得異常簡單,在加上家長疏于監(jiān)督、管理,未成年也開始滲透在各線上消費領域。
而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環(huán)境的特殊性,商家無法非常直觀的鑒別消費賬號的操作者是否已成年,因此,也導致了“熊孩子”購物后,家長要求退貨退款的現象頻繁發(fā)生。
與此同時,隨著類似事件的增多,一部分行業(yè)人士也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擔憂。
類似退貨理由或被“濫用”?
這次的“設圈”事件之后,有設計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對版權、交易風險等問題提出了新的擔憂。
“雖然不具備版權,但對方畢竟看過畫師的畫,了解創(chuàng)作風格,要仿畫也不難。”平面設計師出身、目前在淘寶經營美工店鋪的小顏表示,如果任何消費都以“熊孩子購物”為理由成功申請退貨退款的話,那對于設計、內容創(chuàng)作從業(yè)者而言,簡直是一個噩耗。
原因在于,設計、內容創(chuàng)作行業(yè)輸出的產品,基本都是依托內容的設計思路和創(chuàng)意,一旦設計、創(chuàng)作的內容交付給給約稿、定制的買家,對方即能了解設計、創(chuàng)作者的邏輯,“我擔心,利用未成年的身份退貨,會成為一些別有用心人士剽竊、抄襲創(chuàng)意的手法。”
小顏告訴懂懂筆記,倘若別有用心的人士要剽竊、抄襲設計、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思路,往往只需通過電商平臺向提供相關業(yè)務的商家約稿,并“借鑒”其思路重新創(chuàng)作,之后再以“熊孩子”亂拍、錯拍為由要求相關商家退款。
如此操作,買方剽竊、抄襲了設計、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意,同時只花了極低成本甚至不花錢。即便創(chuàng)作者收回了所謂的版權,其結果也是于事無補。畢竟,買方自打一開始的目的就不是合作。
同樣,在“設圈”事件發(fā)生之后,有電商從業(yè)人士也擔心,如果多數買家以“熊孩子”為由退貨,所謂未成年人的身份有可能會成為不良用戶濫用、充當無條件退貨的理由,“畢竟,家長動不動就說要保護未成年,要舉報商家,大家都害怕。”
在淘寶上經營3C數碼的商家“蔣蔣”告訴懂懂筆記,此前也有買家在他的店鋪中拍下了一臺二手游戲機,在超出“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的承諾期后,突然要求退貨。而理由就是該用戶未成年的孩子盜用其賬戶買下的,因此蔣蔣只能給對方退貨退款。
“之前以為是孤例,沒有多想,但這次(設圈)事件之后,我真的有點害怕了。”他無奈地表示,如果所有的買家都利用“未成年”身份退貨,無視買賣承諾與約定,行業(yè)規(guī)則或將徹底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