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眸,撰文|亞婷,編輯|棲木
國潮風席卷之下,以懷舊、復古等標簽出圈的回力鞋,發展強勁。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回力在2018年的銷售數量超過500萬雙,品牌銷售額成倍增長。2018年,回力天貓旗艦店銷售額超過2億元,其中帆布鞋銷量增長500%。
該店鋪銷售額在2014—2018的5年間增長超過65倍,2019年,在天貓雙11中,回力銷售額首次破億,位居同品類鞋品牌榜中的第五位。
作為一個近百年歷史的老品牌,回力成功地借助國潮東風,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最近各類社交網站上科普種草的國貨穿搭中,回力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那么,回力能否繼續保持目前的增長態勢,上探高端,甚至成為下一個匡威、Vans?
基于此,本篇新眸將從以下3個方面來展開分析:
· 從創立到鼎盛再到衰落,回力重回市場的契機有哪些?
· 憑借情懷、國潮熱出圈的回力究竟能走多遠?
· 回力和匡威的區別在哪里,難成高端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01 百年品牌,幾經沉浮
回力品牌的起源,還要追溯至1927年,上海塘山路的一家名為“義昌橡皮制物廠”的小工廠,成立不久,便更名為“正泰信計橡膠廠”,這也是回力的前世。
到了1935年,正泰信計橡膠廠正式注冊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品牌。
回力意為“回天之力”,表示能夠戰勝困難的巨大力量;而Warrior則代表著“戰士、勇士、斗士”。
無論從中文名還是英文名,都可以看出當時回力在創立之初的愿景。
事實上,回力也曾擁有過屬于自己的一段高光時光。
1956年5月,回力專門為國家籃球隊參加奧運會定制了一款名為565型的經典球鞋,一經推出,立刻就成為了當時時尚的象征,受到了大眾追捧。1984年,中國女排勇奪洛杉磯奧運會冠軍,當時腳上的戰靴正是回力。
這無意中為回力打了一支明星級別的廣告,回力也借此成為了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國民球鞋。
可以說,早期回力的成名,與中國的體育事業是緊密相關的。
處于巔峰時期的回力,每年生產兩三千萬雙依舊是供不應求,八十年代的回力,銷售額更是高達8億元人民幣,“騎著鳳凰車,腳踏回力鞋,背著郵差包,舉起海鷗相機,”回力的火熱,可見一斑。
可惜好景不長,進入九十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政策下,阿迪、耐克等國外品牌開始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商品經濟日益蓬勃,李寧、安踏等新國產品牌也相繼出現。
內憂外患之下,回力沒有及時調整品牌策略,依舊堅持老品牌老銷售模式,下坡路不可避免。
02 回力的回春時機
2008年,恰逢奧運年,借著國產品牌情懷的浪潮,回力終于等來了回春的機會。
北京奧運會期間,比利時王儲、丹麥副首相、蒙古國總統等國外政要紛紛表現出對回力的極大興趣,許多國外的運動員也對回力大加追捧。熱捧之下,回力專柜的銷售額從每個月不足一萬一下子提升到三十多萬。
后來,奧運熱潮褪去,回力愈加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尤其在近幾年,回力的銷量額更是呈現出了驚人的漲勢。
新眸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2015年之后,以Z世代(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人群)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逐漸顯現。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消費者,世代的消費群體有他們獨有的消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