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文河北滄州泊頭市貨車司機金德強, 4月5日途經唐山市豐潤區超限檢查站時,因北斗定位掉線,被處以扣車、罰款2000元。或因不能接受此罰款,金德強服農藥自殺,最終搶救無效去世。當地回應稱,已就此事展開調查。
金德強自殺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而“北斗定位”這一普通人相對陌生的科技產品也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北斗定位”是企業開發的、類似于盒子的一種設備,它會安裝手機卡以傳輸網絡信號,記錄司機的駕駛活動。媒體報道稱,此類市場服務企業多達數千家之多。
業內人士也指出,人為因素或技術設備因素兩方面都可能會導致掉線。金德強的貨車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還有待于后續調查結果。
無論如何,司機金德強自殺事件不能被視為簡單個案。畢竟,與他一樣從事貨車司機工作的同行,據稱全國有3000萬人。如此龐大的就業群體,在謀生的同時也支撐起中國物流業的半壁江山。“北斗定位”恰恰是針對貨車司機日常行駛所推行的管理舉措,也即通過技術手段,方便有關部門掌握貨車及司機的行駛狀況,防止其疲勞駕駛等問題出現,從而形成對司機自身權益與公共安全的雙向保障。
然而,金德強因“北斗定位掉線”而被罰以2000元,疑似成為悲劇發生的導火索。從網上不少貨車司機的反饋來看,很多都遇到過“北斗定位掉線”的問題。這就說明,“北斗定位”在實際運行中因各種影響而出現掉線的概率客觀存在。
誠然,一項技術的實驗室數據與實際運行數據之間出現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是貨車長途運輸所面臨的各類情況更加復雜,要求“北斗定位”百分百不掉線是苛求。
然而,如何面對會出現BUG(缺陷)的某項新技術,則考驗著相關管理方和產品服務方。對于研發或售賣“北斗定位”產品的企業而言,貨車司機就是其客戶。不斷提升產品技術、性能,根據客戶所反饋的實際運行效果加以完善迭代,是企業應有的服務標準。
同樣,作為管理部門也應對市面上的“北斗定位”產品進行常態化質量管理,一方面要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另一方面則要對其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掉線的情況,有更加全面的調查分析,而不是簡單歸因于使用者即司機的單方面責任。
不僅是“北斗定位”,當下社會普遍運用的各類新科技產品都面臨同樣的挑戰。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企業推出各項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產品和服務,為社會帶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益處。然而,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以及部分企業快速研制推廣過程中追求“先上線、后完善”的成本最小化邏輯,讓產品發生無法預見的技術BUG,也是常態。
此外,如果沒有同步的系統化管理,很容易讓科技產品陷入“不可控”的境地,形成雙刃劍效應。無論是人臉識別、大數據、衛星定位等涉及的隱私泄露,還是移動支付、網貸所帶來的資金安全及超支風險,都已經反映了這一點。
“北斗定位”運用了地理位置定位、數據實時傳輸等一系列新科技,出發點是為了推動貨車運輸行業規范化發展,也為司機提供人身安全等服務。但如果研發企業方和管理部門忽視了新技術的缺陷,并且沒有提供對應的風控模式,就會放大風險乃至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這也就是近年來業界及社會所強調的“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要將技術研發與使用必須符合法律、人文倫理尤其是民眾根本權益作為價值標尺。按照這一標準,如果“北斗定位”研發企業只看到定位的準確率有多高,卻忽視了看似微小的掉線率背后,給當事司機帶來的各種麻煩;管理部門獲得了定位所帶來的管理便利,卻沒有顧及貨車司機因設備失靈后產生的責任界定模糊地帶;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北斗定位”沒能體現“科技向善”原則。
讓科技成為3000萬“金德強”的幫手而非負累,理應成為“北斗定位”研發企業和管理部門的共同責任。“北斗定位”要加速技術層面的不斷完善,管理部門推動以服務為本,而不是簡單地搞“罰款經濟”和“一刀切管理”。這關乎3000萬“金德強”的切身權益,更決定著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定位及邊界。
(作者系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