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消息,在全球范圍內的芯片短缺導致各個領域的產品供應鏈陷入困境之時,中國臺灣地區遭遇56年來最大旱災。為保持水資源流向至關重要的半導體產業,臺灣當局采用包括切斷水稻灌溉等一系列做法。雖然維持了正常的芯片供應,但給農民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受干旱的困擾,為給家庭和工廠提供用水,臺灣已關閉了數萬英畝(1英畝約合6.1畝)農田的灌溉。雖然臺灣當局正在補償種植者的收入損失,但因為農產品客戶的流失,種植者未來多年可能會蒙受經濟損失。受災農民對此表示:“臺灣當局正在拿錢堵住農民的嘴。”
停止灌溉
中國臺灣居民使用的大部分淡水來自夏季臺風沉積。但風暴也將土壤從中國臺灣山區傾瀉到水庫中,這逐漸減少水庫能容納的水量。與此同時,中國臺灣每年的降雨量變化也很大。在去年雨季,沒有一個臺風登陸中國臺灣,這是自1964年以來的第一次。最近幾個月,臺灣當局已使用飛機和燃燒化學物質來在水庫上方進行人工降雨,在新竹(臺積電總部所在地)修建了一座海水淡化廠,并修建了一條連接新竹和北方的管道。此外,臺灣當局還規定各行業減少用水量,并在部分地區開始降壓供水。
但最徹底的措施是暫停灌溉,這影響了18.3萬英畝(約合111萬畝)農田,約占臺灣灌溉土地的五分之一。新竹水稻種植者田守時(Tian Shou-shi)對此表示:“臺積電和其他芯片公司完全沒有我們的感受。作為農民,我們只希望能夠心安理得的生活。”
臺灣當局政府工作人員為停止灌溉政策進行了辯解。他表示,旱期意味著即使有灌溉條件,農民收成也會很差。他說,將稀缺的水資源轉移到農場而不是工廠和家庭將是“雙輸”。
“如果新竹科學園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發展,我們也不會做生意,”32歲的郭女士說。她說,臺積電工程師是他們大米的重要客戶。 但她也表示,認為農民大量用水而對經濟貢獻甚微也是錯誤的說法。“難道我們不能公平準確地計算農場用水量,而是一直在指責農業嗎?”她說。
發展受限
臺灣當局稱這次干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這也暴露出中國臺灣支柱產業--半導體產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在智能手機、汽車和其他現代生活關鍵領域的全球供應鏈中,正日益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節點。
芯片制造商使用大量的水來清潔工廠和構成芯片基礎的晶圓體。由于全球半導體供應已經因電子產品需求激增而緊張,臺灣供水的不確定性增加,不太可能緩解科技界對中國臺灣、尤其是對臺積電的擔憂。目前,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芯片制造產能部署在中國臺灣,由臺積電運營。該公司為蘋果、英特爾和其他許多大廠代工制造芯片。臺積電上周表示,將在未來三年投資1000億美元增加產能,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其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臺積電表示,干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影響到它的生產。但隨著中國臺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其降雨量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臺灣當局不得不付出更大努力向芯片制造廠供水。
根據臺積電公布的數據,該公司新竹工廠在2019年的日用水量為6.3萬噸,超過當地兩座水庫日供應量的10%。臺積電當年回收了超過86%的制造過程用水,并通過增加回收和采取其他新措施,比前一年多節約了360萬噸。但與2019年該公司消耗的6300萬噸淡水相比,這個數字仍然很小。當被問及農民的用水問題時,臺積電發言人妮娜·高(Nina Kao)表示,高效用水“對每個行業和公司都非常重要”,并指出臺積電參與了一個提高灌溉效率的項目。
根據此前的擴建方案,臺積電準備新建4座2納米芯片制造廠,每天新增用水量達到12萬噸。而目前整個新竹園區每天用水量才14萬噸。受到缺水影響,臺積電的新廠房擴建有可能會推遲一到兩年,而該公司領先全球的2納米芯片量產時間表,也很可能會被推遲到2024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