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騰訊科技 孫實
編輯 | 騰訊科技 沈沖
(本文僅為互聯網大廠員工分享經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春節結束后,美股和港股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動蕩,尤其是互聯網概念股、科技股、新能源車股,幾天時間,紛紛從最高點回落到了幾個月前、甚至半年前的水平,至今仍然前途未卜。
對于國內投資者來說,相較于A股,港股、美股顯得有些小眾:開戶門檻高、外匯限制、時間不便等諸多因素,限制了客戶群體的數量。但在為數不多的港股、美股的投資者中,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比例。
互聯網員工炒港股、美股的原因很簡單:公司發了股票,但這些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美股或港股上市,員工為了套現,開通了美股和港股賬戶;再加上圈子的影響,自己熟悉的互聯網公司,也多數在港股、美股上市,所以自己也開始在這兩大市場投資。
本期《親歷》聚焦三位港股、美股的投資者,他們當中有人利用美股盤前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從已經爆雷的瑞幸身上,賺了三萬多美元;有人在過去一年中重倉了新能源車股,清倉后不僅幫家里還了高利貸,自己還買了兩輛車;有人篤定“信人不如信自己”的觀念,即使在各大互聯網公司有熟人,但從來不去詢問某家的股票值不值得買……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口述人:張維
人物檔案:曾供職多家互聯網公司,3年港股、美股經驗
瑞幸“爆雷”當晚,我不到一個小時賺了三萬美元,現在不太碰期權了
2018年前后,我開始接觸了港股、美股。原因也比較簡單,第一是我考慮讓孩子上國際學校,所以我要提前兌換美元。有了美元,我就要買一些美元的理財產品,對沖一些匯率風險。
我當時是在匯豐銀行開的賬戶,他們也有一些美元理財,但我感覺收益率比較低,所以就想著自己用美元來做一些股票投資。
第二,那幾年中國很多優質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港股、美股上市。因為我自己在互聯網行業,我比較認可這些公司的價值,同時我也認識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員工,他們平常也在炒港股、美股,大家線下聚會、微信群里也會交流這些東西,所以自己就跟著弄起來了。
美股、港股沒有漲跌停的概念,所以我覺得要比A股更驚心動魄一些。我經歷過的一次就是買瑞幸,在美股正式開盤前清倉,盤前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賺了3萬多美元。
當時就是做空機構說瑞幸做假賬,瑞幸也公開承認財務造假,資本市場有非常激烈的情緒變化,導致盤前瑞幸股價大起大落。我就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一個非常短的波段。
當然這種情況也是非常特殊的,基本上很少見,所以我心里也沒底,賺一波快錢就走,覺得不到1個小時賺3萬美元也值了,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了。
港股、美股和A股還有一個不同,就是資本市場的多樣性,有期權、牛熊證、賣空、賣空等等很多種玩法。坦白說,大家一開始玩美股、港股都能感受到這個誘惑。我們也會經常看有人分享文章,說XX一年賺10倍,三年賺100倍,基本上都是通過這種期權交易來實現的。
這類文章也會吸引我,讓我也想嘗試以小博大。但是操作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基本不太可能賺到錢,尤其是美股。你發現它在最佳的一個買入賣出時點,應該是北京時間凌晨,除非哪一天我們移民到美國去了,否則不太可能一直盯著這個東西,這就導致你很難清楚地知道什么時候交易最合適。
上個月美國一個政策發布,造成中概股當天非常劇烈波動。那天“跟誰學”跌了50%,如果你買的是看空的末日期權,也許一個晚上你會賺十幾倍,但是你不可能一直盯著啊。
我現在也買美團、阿里的期權,如果說有一倍左右的收益,我就賣了。因為我覺得我沒有時間去盯,有一倍的收益已經達到了我的目標了,那就OK。
當然,這會有一個心非常痛苦的掙扎過程,覺得自己沒有抓住各種極端機會,但是最后理智也告訴你,你不可能抓住這種機會的,時間一久,你就會嘗到很多苦頭,我曾做空半導體指數,就虧了不少錢。
將時間線拉長的話,如果說早期我投機的操作比較多,做一些波段,買一些期權,今年慢慢開始調整策略,更多從整個長期投入的角度,做了一些配置,雖然賺的金額不是最多的,但是整個過程我還是比較滿意的,我覺得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港股、美股確實會有一些我們從來沒聽過的資本玩法,最開始我們總想什么都用一遍,但是跑到最后我們發現,可能還是要慢慢回到正股長期持有這樣的投資思路上來,要不然太累了。
另外一點感受,我身處互聯網圈,我覺得可能會對投資策略有一些影響。但是坦白說,我最后發現很多次虧錢,正是因為聽了所謂內部人士的觀點。
比如我在微博上面栽過跟頭,就是因為聽微博的朋友跟我說如何如何對公司有信心,但是最后發現,并不會增加我炒股成功的幾率。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判斷資本市場走勢,包括好多大廠員工,沒拿住自家公司的股票,但是轉眼一看,增長了好幾倍。
所以我可能還是要建立自己的價值投資體系,光靠身邊的人告訴你說哪家公司可以買,是沒有辦法降低整個系統性風險的。比如說我要決定買不買拼多多的股票,我現在都不太會去問拼多多的人,我覺得意義不是很大。
收益的話,我沒有具體統計過,去年可能美股稍微好一點,大概有2倍左右的收益,但是我覺得那都是不可持續的。去年坦白說,我主要是因為當時抓住了國內三家新能源車的一個機會,今年就不一定這樣了。我不認為投資賺的錢比工資多是一件值得說的事,我現在對風險這事還是很在意的。
口述人:李覺
人物檔案:某頭部互聯網員工,從事智能汽車、車聯網項目,有4年港股、美股經驗
去年重倉蔚來,清倉后幫家里還了幾百萬高利貸,自己還買了兩輛車
我是2017年開始買美股、港股,原因很簡單,就是公司發股票了,公司沒在A股上市,必須要開一個港股美股賬戶,以及一張香港銀行卡。后來開始炒美股、港股,就是因為自己熟悉的企業不是在港股上市,就是在美股上市,A股沒有我熟悉的優質資產。
最開始賬戶里就是放著公司發的股票,后來股票多了,周圍的同事也都在炒港股美股,我就想折騰一下了。
我的投資風格就是想翻倍,所以我就把公司股票賣了,想看看買哪只股票有翻倍的可能。但是出師不利,我買的第一支股票,直接虧了95%。
我最得意的一筆操作就是蔚來,2020年5月份開始買的,那個時候是3塊多,到11月份的時候已經漲到了67,將近20倍了。
去年一開始我也不敢重倉,就投了10萬塊錢,因為心里有點沒底,直到最后合肥投資蔚來在4月下旬正式簽署了投資協議之后,我知道這個事情不會黃了之后才開始大膽買入,哪怕當時已經漲到了10多塊錢。
因為我就是在這個領域工作,關注蔚來時間也比較久,我是覺得它一定會到30美元以上的,所以就敢去賭,當時是放著一種長期投資的心態來看的。
我沒有和蔚來的朋友聊過,因為我覺得他們員工對股票了解也很少。我在很多車主群潛水,我反倒是更多地和那些車主聊。很多人都在買蔚來的車,我就知道它的銷量應該還可以,所以才敢往里面一點點加倉。
包括后來我買理想和小鵬,都是這個原因,我就在車主群里看到好多人在討論,并且真的是去買車了,所以基于這個才敢買國內三家新能源車的股票。
當然,比較可惜的操作也有,就是剛才說的第一次投資。因為我認識這家公司CEO,他們公司上市,我倆私下聊天的時候,CEO就說他們股價處于低點,值得買入,結果買了之后到現在跌了95%。但我覺得這都是沒辦法把握的事情,因為他們公司股價下跌是遇到了政策風險,誰都沒辦法預料,只能認。
過去一年多,我大概賺了幾百萬吧,清倉之后買了兩輛車,一輛蔚來,一輛小鵬,還幫家里還了小幾百萬的高利貸。其實本來還有余錢可以拿出來交個房子的首付,但我覺得房子漲的太慢了,還不如在股票放著,就算跌了也無所謂,反正我是長期持有。
口述人:羅成
人物檔案:曾供職于互聯網公司和無人機公司,7年炒港股、美股經驗
當初買自家的股票,我都沒拿住,所以我不太信“內部人士”
我炒港股、美股比較早,2014年富途主動來公司開戶,比較省事,我就直接辦了。另外自己也是做互聯網資訊工作,自己了解的公司也都在港股、美股上市,所以很自然地就玩起了港股和美股。
我第一支重倉的股票就是自家公司,因為當時作為公司內部人員,還是非常看好自己公司的發展前景,有這個信心,所以就買了。
但可惜的是,我沒有持太久,因為那時候交易也是比較缺乏紀律,就是可能買了一、兩個月沒漲多少,就給賣了。如果回過頭來看的話,就這幾年的時間,公司股票打著滾往上翻。
我另外一只重倉的股票就是英偉達,而且還加了一倍的杠桿,那個時候我跳到了一家無人機公司,對芯片、硬件的關注開始多了起來,就覺得英偉達有一些比較核心的東西,也是基于這個信心,就敢不斷往里加錢。
整體來看,因為自己就在互聯網和科技圈子,所以自己投資的大方向就是科技股、互聯網股。當然,我自己也會買一些周期股,比如石油之類的,但是比較少,我感覺自己的知識儲備很難準確判斷周期股。所以除了疫情期間,我都沒有碰過周期股。
我買科技股其實很少去問所謂的內部人士,雖然我有這方面的資源,但我感覺到其實很多東西,內部的人士反而會看不太清楚。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的一些邏輯。
就像最早我買公司的股票,我自己都沒拿住,所以我就感覺,不一定你身處其中就能夠理解資本市場,有些投資還是要看長期邏輯的。
回過來看的話,我自己最得意的操作其實不是賺錢比較多的那幾筆。像我在“跟誰學”上面賺的比較多,兩三倍吧,但其實冒的風險很大,做了幾筆短線操作。其實這樣操作風險很大,我在這家公司股價大幅波動的時候去介入,但是我并不真正清楚這家公司的價值。
英偉達也收益不錯。但我當時其實不應該去加杠桿,用融資有點著急了。我是差不多120左右買,然后230左右賣,差不多有一倍多的收益。但是后來它又跌回到130、140左右,然后又漲回到500。
我現在再回頭看是賺到了,但是我的操作方式是不對的。我不應該加杠桿,不應該讓那個倉位太重了,倉位太重了你是很難長期持有的,你對波動特別敏感,但是你又賺不到它長期增長的價值。
港股美股的期權、牛熊證我都體驗過,最早我買港股就開始買牛熊證,真是感受到驚心動魄。但是后來發現這個隨意性太強了,很難把握,后面也吃了幾次虧,所以后來索性就不再碰了。
我過去一年大概是最高的時候有三倍左右的收益率,今年下跌以后就回撤到差不多兩倍,不到10萬美元吧,可能會比工資多一些,但是不能指望靠炒股過日子,這個牛市多少年就能趕得上這一次。春節后美股突然崩盤,我在之前完全沒有反應,人在賺了錢的時候,很難去想到減倉,所以不太可能會靠炒股來代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