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亙喜生物科技集團(納斯達克:GRCL,以下簡稱 “亙喜生物”)宣布和龍沙集團(Lonza,SIX:LONN)達成了一項生產服務協議(MSA)。根據協議,龍沙集團將會為亙喜生物在美國生產基于 FasTCAR 平臺開發的 CAR-T 細胞療法臨床候選產品。
龍沙集團位于瑞士,是一家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全球制藥及化工巨頭,其在生物化學、精細化工和功能化學等領域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截至 2019 年,龍沙集團幫助客戶開發并進入上市生產的生物制藥,在數量上、成功率上均超越全球任何一家 CDMO,其合作客戶包括 BMS、GSK、諾華、賽諾菲等大型制藥公司。早在 1995 年,龍沙集團就進入中國市場,先后在廣州、南京、上海、蘇州投資并設立了生產基地和辦事處。
亙喜生物在今年年初登陸納斯達克,在這之前,其曾一度考慮在港上市,“定位在納斯達克,在國際資本市場,可能更合適一些,有利于之后與美國研究所和企業合作、license-in 或者并購”,亙喜生物創始人兼 CEO 曹衛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
在市場 “摸爬滾打” 的 4 年多時間里,亙喜生物進展迅速,而與龍沙集團的合作是其在 2021 年宣布的首個合作,為其進軍國際市場拉開了序幕。
曹衛的 “野心”
用 “野心勃勃” 形容曹衛一點也不為過。
曹衛有超過 30 年的生物技術研發經驗,早年擔任過哈佛和斯坦福醫學院研究員,曾在諾華制藥、拜耳和賽默飛世爾科技擔任高級科學管理職務,他曾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帶領細胞治療公司西比曼于 2015 年登陸納斯納克。
之后,曹衛在通和毓承開始了投資生涯,CAR-T 行業的普遍痛點則成為其 “二次創業” 的方向與動力。
自 2017 年成立以來,亙喜生物就在致力于解決自體和同種異體 CAR-T 細胞療法所面臨的挑戰,其開發的管線覆蓋了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實體瘤等疾病。
上市之后,亙喜生物也在 3 個月內取得了一系列的里程碑進展。
其用于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 B-ALL 的同種異體 CAR-T 細胞療法 GC007g 的 I/II 期注冊臨床研究獲中國 NMPA 批準,并入組了首位患者;用于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成人 B-ALL 的 FasTCAR CAR-T 療法 GC019F 獲中國 NMPA 的 IND 批準;與龍沙集團簽署協議,在美國生產 FasTCAR 產品候選產品。
基于 FasTCAR 平臺技術,亙喜生物能夠開發出表型更年輕、耗竭更少、殺傷更佳的自體 CAR-T 細胞產品,能將生產時間從行業傳統的 2-6 周大幅縮短至次日完成。
圖 | 亙喜生物管線進展(來源:亙喜生物)
曹衛在通稿中這樣形容與龍沙集團的合作,“龍沙集團在 CAR-T 療法生產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口碑,是幫助我們將開創性的、自主研發的 FasTCAR 平臺技術推向全球的理想合作伙伴”。
“我們正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業務,包括開展臨床運營,推進多款候選產品的臨床開發,希望龍沙集團助力亙喜生物在美國推動新藥 IND 申請及臨床研究項目的順利開展”,亙喜生物的首席醫學官 Martina Sersch 博士表示。
與龍沙集團的合作似乎是亙喜生物建立國際影響力的第一步。
招股書顯示,亙喜生物計劃在美國等多個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希望將來能夠在美國開始運營和臨床試驗;亙喜生物還計劃未來進行收購和戰略合作,包括許可、知識產權、技術或者業務等;同時要擴大人員,以及增強開發和制造能力,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就在前幾日,亙喜生物也發布了 2020 年財報,財報顯示,2020 年全年歸母凈虧損達 2.75 億元,同比擴大 38%。其中,2020 年全年研發費用達 1.69 億元,增長費用主要用于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進展。
而對于資金支持,亙喜生物或將通過合作產生。此前,曹衛就在采訪中表示,目前有很多企業對于 FastCAR 和 TruUCAR GC027 感興趣,有可能通過合作產生現金收入。
對于產品上市,曹衛則表示,預計快則兩年、慢則三年,公司首個產品可以上市。
中國將很快出現 “走出去” 的公司
以下是生輝此前與曹衛博士的訪談實錄整理:
生輝:是什么樣的契機讓你選擇在 2017 年創辦亙喜?
曹衛:2017 年之前,中國在 CAR-T 療法方面的監管和審批還不太成熟,報批途徑也不太清晰,政策不明確,為公司融資帶來困難,而 CAR-T 的研發需要很多資金投入,在五年前對于初創公司來說很難做到。正好當時我對投資很感興趣,想在投資行業學習,所以就在 2016 年初從上市公司退了下來,開始做投資。
到 2016 年年底、2017 年年初時,CAR-T 行業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數據,與以前大不一樣,尤其是一些在美國血液學會 (ASH) 上展示的數據,來找我們投資的 CAR-T 項目也變多了,不過這些項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行業顯露出的機會和正在面對的挑戰,讓我有了創業的想法:CAR-T 行業本身非常有特色,是有長久生命力的技術,但也存在著成本高的問題,想要讓除美國之外的一些市場普遍使用很難。如果我們能通過創新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將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所以我就在 2017 年開始了我的實踐。
生輝:CAR-T 行業目前面對的難題是什么?亙喜是如何面對的?
曹衛:CAR-T 行業主要面臨這幾個問題:第一,制備周期長。一般情況下,制備 CAR-T 細胞需要兩周時間,為的是獲得足夠多的細胞。一個患者通常需要幾億至幾十億個 CAR-T 細胞進行治療,隨著患者體重的增長需要的細胞數量越多;第二,成本高。制備周期長連帶著成本高。長時間的制備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易耗品如培養液等,還需要大量人力成本,這些都造成了 CAR-T 的成本高。
面對這些行業問題,亙喜所采取的方式是:技術創新。針對制備周期長的問題,我們自主研發了FasTCARTM,可以將制備周期縮短到一天。我們是如何做到的,FasTCARTM的細胞效率非常高,在體內擴增效率是常規 CAR-T 的幾十倍,可以在體內擴增到治療數量,所以省去了體外擴增的時間。而我們的FasTCARTM細胞在體內擴增之所以能高效,是因為我們在技術手段上進行了突破,提高了基因轉導效率,更好地保持細胞年輕態和干性、使其盡量不受耗竭。
針對成本高的問題,我們也進行了有效突破。一方面,擴增階段的時間縮短,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我們對病毒工藝進行了改進,提高了病毒載體的效率,也是實現FasTCARTM快速轉導的條件之一,同時降低了很多成本。若是進口病毒載體,光是一人份的病毒載體就需要近 5 萬美元,這個成本就非常高了。而我們自己制備的高效病毒載體 XLentiTM,讓成本大幅降低。當然,提高細胞有效性,縮短細胞體外擴增過程,并不是等比例縮短每一個生產步驟,而是一個技術創新。FasTCARTM技術有國際專利保護。亙喜所帶來的創新技術雖然不能叫 “革命”,但可以說做到了 “改變游戲規則”。
(來源:亙喜生物)
生輝:在通用型 CAR-T 領域,亙喜的優勢是什么?
曹衛:我們自主研發的通用型 CAR-T 也是我們獨創的技術。當來自異體的通用型 CAR-T 進入人體后,是否能夠有效生存和擴增是通用型 CAR-T 行業所面臨的最大的一個挑戰。與美國 UCAR-T 公司 Allogene 相比,我們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同樣有效控制了 CAR-T 進入人體后的免疫排斥問題。Allogene 公司通過藥物輔助,與 Anti-CD52 聯用來降低患者的免疫系統對通用型 CAR-T 的免疫排斥。而我們的通用型 CAR-T 不需與其他免疫抑制藥物聯用,就可以有效控制機體所產生的免疫排異反應。我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基因進行編輯,去掉 “排異基因”,增加或者加強有利于細胞生存的基因,這是我們的技術創新。
我們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 (AACR) 上通過大會發言的形式展示了五個病人的數據。這五個病人體內通用型 CAR-T 的擴增數量很高,比一般自體 CAR-T 在體內的擴增情況還要好一些。我們對 CAR-T 安全性問題也有明確的改善方向。我們對 DualCAR 的抗原結合區、跨膜區以及共刺激因子等整個結構進行了優化,做了大量的體外實驗進行驗證和挑選。最終篩選出來的 CAR-T 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顯著提高了安全性。
生輝:亙喜生物的 CAR-T 產品在制備周期和成本上都有非常強的優勢,對于同行來說是不是一種挑戰?
曹衛:我覺得更多是對 CAR-T 行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一個 “強心劑”。因為醫療行業和資本市場對 CAR-T 行業也有一定的擔憂。例如,制備周期長、成本高。這與已經批準上市的兩款 CAR-T 產品市場銷售低于預期是有關系的。去年我聽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CAR-T 市場上有點冷下來了。不過是一年時間,行業內如果沒有好的、大的消息,就會被認為是冷下來了。而今年傳奇上市,股價漲得很高,又被認為這個市場熱起來了。有些資本沒有從生物制藥創新研發的規律去看這個行業的發展歷史,而是短線的去評估這個行業的發展狀況。
我希望我們在技術上的突破能夠給投資人一些信心。現在跟我們接觸的資本普遍覺得,成本降低了,生產周期也大幅縮短了,CAR-T 又有新的希望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新技術出現,那么資本有可能會選擇去投其他的項目,CAR-T 行業就會慢慢冷下去。所以從兩個角度看,我們新技術的出現對一些有競爭的公司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大家可以合作。對于投資人來說,看這個行業會更有信心。
生輝:你認為從 CAR-T 賽道里面跑出來的公司應該具備什么樣特質?
曹衛:目前 CAR-T 市場體量逐漸增大,國內報批審批途徑越來越規范,勞動市場具備了一定人才,資本市場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也相對成熟了一些。所以現在應該過了最早期的階段,但還沒有到成熟期。而到了這個階段,與初期眾多資本、公司一擁而上相比發生了很多變化。專業的投資人越來越多,專業的公司也越來越多,行業逐漸有了一些競品和風向標。所以新入場的 “me-too” CAR-T 公司越來越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創新,但創新的步伐不大。我認為能從這個賽道里跑出來的公司一定是有超強創新能力,給這個行業帶來巨大變化的公司。
生輝:中國有機會在 CAR-T 方面趕超國際領先梯隊嗎?
曹衛:我覺得有機會。對比目前 CAR-T 行業中美市場,中國臨床試驗的 “量” 已經超過美國,這是很好的一步,但是 “質” 還不夠。從長遠來看,這個行業還是需要公司有更多的技術含量和快速開發產品的能力,達到市場要求的同時,也能讓資本市場的投資有所回報。我覺得中國的細胞基因治療行業想要引領世界就需要持續創新,而持續創新需要資本和資源的長期投入與支持。
參考資料: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826492/000119312520321500/d33957df1.ht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