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aily Journal于4月5日提交給美國證監會的13F文件,該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度新建倉中概股阿里巴巴,在3月底的持股數為165320股,以當時的股價計算持倉市值約3750萬美元。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Daily Journal持有5只股票,總價值1.97億美元。除阿里巴巴外,該公司還持有富國銀行、美國銀行、浦項制鐵和美國合眾銀行的股份,其中浦項制鐵和美國合眾銀行持有市值很低,占比不過4%多一點。
按照查理芒格在Daily Journal的持倉風格,都是幾年不動一下的,我隨便翻了下19年的13F文件,發現就是上面除了阿里巴巴的4只股票,至今一股未動。所以根據芒格老爺子這樣的風格,可以預見到阿里巴巴這個持倉也是幾年都不會動一下的。
比較讓人好奇的題外話,作為查理芒格唯一的把家族資產交給外人打理的李錄,在2020Q4是賣出了阿里巴巴,買了拼多多。所以可以猜測下,查理芒格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一定會咨詢李錄的意見。
那么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芒格老爺子。這邊我不會談什么阿里云或者金融業務,相信老爺子看重的不是這些。
從股價區間看,2021Q1股價低位差不多在230元左右波動,所以估計這也是芒格的建倉成本了。
先說估值,阿里巴巴從一兩年前擔憂和拼多多的競爭,到去年11月的螞蟻上市失敗,再到今年的春節后科技股的回調,估值著實便宜。目前TTM的PE只有25倍,對于2021財年差不多只有23左右了。
從動態PE看,阿里歷史的估值區間在22至42之間波動,如今基本可以說,已經摸到了歷史底部,除非有什么重大負面信息能對阿里巴巴的基本面進行比較徹底的破壞,導致其估值水平向下重構,否則,真的要跌是很難的了。
當然,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阿里現在是不是好貨,這個可能是最近大家爭論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拼多多活躍買家數已經和阿里處于同一級別,那么阿里的護城河還在么?
在黃崢看來,阿里和拼多多是兩種類型的公司,阿里是人找貨,目前90%的交易仍然是通過用戶主動搜索完成的。阿里的口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阿里服務對象是商家,核心是為了解決社會購物的效率問題。拼多多的模式是貨找人,通過爆款單品的打造,主動去匹配流量資源給爆款去觸達更多的用戶,整個商業模式是建立在用戶上面,包括“拼”的這一行為。
所以拼多多上什么樣的商品可以放量取決于供給與需求的匹配。這是一種非常市場化的機制,平臺以這種方式運營,其生態的形成最終取決于市場的選擇。而拼多多的崛起恰好承接了大量被淘系清洗的白牌商家,又恰逢國內過剩的廉價產品供應鏈產能,結合互聯網用戶未被滿足的低價需求,從而才形成了我們所認識的“低價”生態。
但問題在于,對于商家來說,不是所有SKU都適合降價沖量,所以一個商家在拼多多店鋪里一般只有個別性價比款,基本是客單價最低款,由于商家一般不會拿中高端產品去降價沖量,買家看到中高端產品價格和天貓、京東等平臺無異,自然就只關注性價比款了,久而久之用戶心智形成,不管消費者收入水平如何都只會在拼多多上買高性價比產品,而中等溢價的產品就乏人問津了。
因此,品牌方在拼多多上的經營情況遠不及淘系和京東。下圖就很能說明不同平臺上商戶的結構和經營情況差異,拼多多以白牌商戶為主,目前平均的銷售情況仍然不及淘寶,但天貓 30 萬品牌商戶年均營業額已超過 1000 萬,而京東平臺業務品牌商戶也接近 330 萬。因此,相對于“二選一”,用戶心智導致的商戶盈利問題才是限制品牌方入駐拼多多的核心問題。
而我們看阿里傳統電商陣營的淘寶和天貓,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天貓才是阿里未來主要的增長點,而天貓的月活,只有PDD的一個零頭,但卻貢獻了淘系里面超過一半的GMV。所以電商行業,有用戶是一回事,用戶愿意在你這兒掏多少錢又是另一回事。而這一點可能也是未來拼多多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搞定的問題。
所以可以發現,阿里的護城河就是在其對“貨”的把控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即使PDD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品牌商家,那么有限的流量分配下,爆款的邏輯就會越來越不成立,最終還是成了另一個淘寶天貓而已。頂多就是和阿里平分天下,然后再擠一個JD,誰也干不死誰。
但再個背后,就是我們國家經濟的增長潛力可能讓芒格老爺子非常滿意,從電商行業后面看,無非也就是一個中國經濟的大Beta。
從芒果老爺子的動作總結來說,阿里巴巴這個價格應該是反映了行業競爭的格局,而且有可能過度反映導致股價還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然后阿里巴巴長期仍然是一個優秀的公司,這個價格陪跑,大概率不虧。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