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廖杰遠離開科大訊飛成立了微醫的前身“掛號網”。經過一路的摸爬滾打,微醫從最早期的掛號業務起家,如今已切入嚴肅醫療的核心環節,搭建了遠程診療、藥事服務、疾病管理、健康維護等為一體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同時逐步打通醫保和商業保險結算,真正實現數字醫療的全閉環。
4月1號晚,微醫提交赴港上市招股書。招股書披露,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微醫業績快速增長,分別實現收入2.55億、5.06億和18.32億,復合年增長率168%。另據招股書披露,微醫采用了不同投票權架構(WVR)申請上市。
另外,截至2020年12月底,微醫連接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覆蓋中國95%以上的三甲醫院,實名注冊用戶2.22億人,注冊醫生超過27萬名,并擁有一支520人的自有醫療團隊。截至目前,微醫建立了27家互聯網醫院,其中已有17家獲得醫保資質。
頂著“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的頭銜,微醫承載了很多人對于“數字醫療”的期待。
那么問題來了,微醫的基本面、未來發展和邊界在哪里?
找到數字醫療服務的“解題密碼”
其實,互聯網醫療領域不缺玩家,微醫的對手們也都實力強勁。
典型如頭部互聯網醫療企業,它們很大程度上依靠藥品(藥品收入比例占到總收入的90%以上),在醫藥電商賽道走出了最先被驗證的模式。雖然資本市場對互聯網醫療行業有所偏愛,但這是否為所謂互聯網改造醫療行業的最終模式呢?
區別于其他互聯網醫療企業給出的全新樣板,微醫的路徑是,連接醫院之后,向醫療服務擴張,開設互聯網醫院,覆蓋掛號到遠程醫療、在線處方、家庭醫生、慢病管理、支付結算等環節,在與線下公立醫院合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搭建線下服務中心,堅守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服務賽道”。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是微醫最值得期待的、最具想象力的業務,另一方面,也能避開醫藥電商的紅海。但這也意味著微醫必須去啃一塊真正的“硬骨頭”,畢竟在醫療服務的數字化探索道路上,還未有一家企業真正能大規模且持續的掙到錢。
如今,微醫似乎率先找到了為數字醫療解題的密碼。
微醫近三年主要業務營收情況(圖片截取自招股書)
招股書披露,微醫分別實現營收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營收增速從2019年的98.43%一躍達到了2020年的262.10%,可謂迅猛;另外,公司依靠會員式的健康服務跑通商業閉環(營收占比超過總收入50%以上),迄今為止這在行業還尚未有先例。
具體來看,微醫的營收主要來自兩大板塊,包括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前者即線上+線下閉環的診療及咨詢服務,包含提供在線預約、線下首診、病歷共享、在線復診、電子處方、在線支付等服務;后者則是會員式數字化慢病管理、“流動醫院”等服務。招股書披露,這兩大業務在2020年的營收占比分別為38.6%、61.4%。
微醫的業務模式(圖片截取自招股書)
對比來看,頭部醫藥電商企業的營收規模和市值遠遠高于微醫,并在資本市場取得領先身位,主要在于它們的基本商業邏輯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且在母體流量的支持下迎來了營收的迅速增長。
相比之下,數字醫療服務賽道關注的是嚴肅醫療服務體系的數字化進程,之前受限于政策強監管、公立體系主導的醫療資源分配格局、相對固化的利益格局等因素,這一賽道的發展進程一直較為緩慢。
典型如微醫,在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之后的若干年后,整個嚴肅醫療領域的數字化滲透率仍然保持在低位。這也就不難理解幾家公司在營收規模上的顯著差異了。但可期的是,經過2020年疫情的催化,醫療服務數字化遷移的進程已呈爆發之勢。
破解醫療的“不可能三角”:數字慢病管理服務
業內人有個共識,因為醫療行業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整個醫療系統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即醫療服務的質量、數量和成本不可兼得:當要求服務質量高和覆蓋范圍廣時,那成本就會很高;當你要求成本低和服務質量高時,那服務覆蓋面就窄;當要求成本低和覆蓋范圍廣時,那么服務的質量就會下降。
互聯網醫療被視作重要破局力量,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賣藥,并不能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化;相較之下,利用數字化手段全面升級醫療服務體系之后,不僅能打破傳統醫療“不可能三角 ”(實現低開支、高療效、高可及度),還將加速整個市場的用戶需求釋放。
微醫從早年擁抱“三醫聯動”開始,一直堅持走真正的數字醫療服務之路,朝上述目標逼近,并實現了高速增長。背后的秘笈是什么?這也就不得不提數字化的慢病管理服務了。
作為醫療里唯一的高頻消費,類似會員式的慢病管理服務被認為是前景廣闊的一種商業模式,諸多互聯網醫療公司紛紛展開探索。而這也是微醫破局數字醫療服務的另一個有力的、已被價值驗證的抓手。
具體來看,2019年,微醫推出中國首個市級慢病管理服務,獲得山東省泰安市醫保局認可并打通醫保,實現了中國首個在市級層面醫保直接報銷的數字慢病管理模式——為慢病患者提供范圍內復診購藥、醫保結算、藥品配送、慢病管理等全流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診療及管理服務;2020年,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267家基層醫療機構成立緊密型醫聯體,提供包括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在內的數字醫療服務。
此外,泰安還給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了微醫的“流動醫院”。通過依托自主研發的“流動醫院”,微醫已在甘肅、西藏、新疆、青海、河南、陜西、河北等多地搭建起貫穿“縣-鄉-村”三級的基本醫療保障網絡,打通貧困、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服務覆蓋了中國12個省69個縣的2800萬人口。
分析來看,以互聯網醫院為載體,以城市為單位落地醫改綜合解決方案,為當地用戶提供一站式的醫療健康服務,在增強用戶粘性的同時,也能事半功倍地為有需求的用戶提供快速且優質的服務,并通過口碑傳播得更廣,在落地責任醫療服務體系的同時,也能幫助政府和行業降本增效,加上多層次、多元化支付體系的支持,都是在為“不可能三角”破題。
目前,慢病管理模式在山東泰安落地16個月,為當地醫保部門、衛健部門、公立醫院、執業醫生和慢病患者都帶了切實利益,形成了成熟的業務模式。根據招股書披露,微醫在2020年將當地慢病患者人均就診時間從2-3小時下降到30分鐘,單次處方金額較2019年下降12.7%;另外此前推出的糖尿病管理計劃還幫助用戶實現約64.1%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49.4%。
如今該模式寫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并逐地市推廣落地,天津、福建、江西等地也在陸續復制。另外,微醫也在推動其標準化、智能化的慢病管理能力覆蓋更多病種。
如今,該模式的可復制性已經被驗證,這也成為了微醫最可觀的“潛景”所在。
當然,這樣的地區式操作也并不簡單,需要企業具備極強的拓展能力、建設能力、運營能力和科技能力,以及強大且可見效的醫療服務體系支撐。微醫堅持十年的研發和建設投入,此刻全部轉化成為其最堅固的護城河。
掘金萬億數字大健康市場
基于上述模式,我們已經看到了微醫未來大致的發展路徑,那就中國目前醫療市場的現實狀況而言,微醫可見的市場天花板在哪里?
對照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去年疫情期間,數字醫療巨頭Teladoc以185億美金收購了上市僅一年多的數字慢病管理平臺Livongo,飽受投資界關注。合并后的公司市值超過300億美元,除了因本身的技術實力和業務模式外,更得益于美國以商保為主的醫療支付體系。
在中國,醫保則是醫療服務的最大支付方,且覆蓋了全國95%人口。一直以來,支付方的缺位長期被視為互聯網醫療規模化發展的掣肘。疫情期間,一系列醫保支持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密集出臺,撕開了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口子;去年11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將優先保障門診慢特病等復診續方需求,提升長期用藥患者就醫購藥便利性,都為數字醫療的支付方式革新按下了加速鍵。數字醫療服務與醫保商保等支付方高度融合,通過打通支付體系,令其獲客成本大大降低。這也帶來了一個快速成長的數字醫療市場。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在一份公開報告中預測,2024年及2030年中國大健康市場的數字化比重預計將會由2019年的3.3%分別快速增至中國醫療健康總支出的10.6%和24.0%;至2030年,中國數字化大健康市場規模預計將增至人民幣21773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4%。
如今,微醫已經得到了醫保這一主要支付方的認可,讓主要的服務閉環得以跑通,與合并后的Teladoc/Livongo“異曲同工”,加之其業務范圍更為廣泛,包括預約掛號、慢病管理、云診斷、智能醫保控費、流動醫院等。由此看來,微醫數字醫療服務模式打開的市場空間可想而知,這也就不難理解資本市場愿意為兼具科技和醫療服務能力的微醫給出高估值了。
如上文所言,微醫已經找到了清晰的商業模式——包括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兩塊;另外微醫在打通“醫療、醫藥、醫保”三個場景(“山東模式”為代表)的同時,也在基于大數據、AI等手段對其進行不斷賦能,讓大家看到了其規模增長的可能性。
不過,要在全國范圍內落地擴大“數字化”的滲透率,這并非易事,因為閉環模式的發展本身所需具備的前提十分具有挑戰性,非短期內能造就。
另外,醫療行業與其它傳統行業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難以用互聯網的思維邏輯簡單理解:由于歷史性原因,中國醫療產業的缺口眾多,包括服務性全科醫生和大醫生數量不足、支付手段單一、醫生多點執業基礎設施匱乏、全生命周期的關懷缺位、連接性數據平臺和遠程護理設施不完善等,要補足這些缺口一定要耗費大量的資源。
綜上,這些也成了行業其他玩家一時難以比肩的一道天然門檻,行業短期內很難出現競爭紅海,這也給微醫留出了足夠長的發展窗口期。
微醫為了其數字醫療這盤大棋可謂“不惜血本”。從招股書披露的財務狀況看,微醫在2018年至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38億元、3.60億元、3.44億元。在2018、2019年研發投入占收入比高達93.4% 和71.3%,研發費用幾乎等同于全部營收,即使在2020年收入爆發式增長262%的情況下,占比依然超過了18.8%。
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微醫的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經調整后)。對照頭部互聯網醫療企業,僅在物流這一環節就已經花了百億元的資金,更何況醫療,加之醫療角色的疊加,微醫業務探索的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無論如何,僅從當前看,微醫已經跑到了數字醫療的最前排,是離這塊巨型市場紅利最近的一家平臺。此外,微醫一旦完成上市,那么互聯網醫療的格局將從“三雄爭霸”轉為“四足鼎立”,互聯網醫療下半場爭奪戰的大幕也將拉開,競爭的關鍵也將從開疆擴土,轉變為各自賽道上的精細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