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字節跳動開年會,張一鳴照例上去發表了一個全員講話。
這個里面的信息量很大啊,這信息量大到,各種媒體都把他的演講拆成了好幾個新聞發了。
比如 “ 張一鳴說自己討厭打工人啊。 ” , “ 張一鳴說不要隨便 All-In 啊 ” ,之類的。
張一鳴的一個演講,為咱們媒體行業貢獻了多少素材,簡直是功不可沒。
不過,在張一鳴的演講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讀的一段 “ 互聯網黑話。 ”
“ 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推薦技術賦予的信息分發能力、跨端聯動抖頭西、分多個產品自研,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打造內容生態閉環,以此賦能客戶用戶創造價值。未來我們要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延長服務鏈路。同時縱深滿足用戶需求,借助人類年齡的自然勢能,在小中青多個年齡用戶深度滲透…… ”
他說這段話是從公司的文檔里面摘出來的,就是要諷刺一下現在這些人都不好好說話,明明簡單的事情非要用特別復雜的描述。
互聯網行業的小伙伴看到上面這段話可能直接就樂了,估計差友里面不少人都廣受這種 “ 互聯網黑話 ” 的荼毒。
甚至有人根據這些詞,寫了一個 “ 互聯網黑話生成器 ” 。
說實話,這個生成器還真挺好用的,輸出的都是狗屁不通的黑話,感覺甚至可以直接寫進周報。
這種黑話的特點就是好好的正常說話不會說,非要用一大堆的看起來高大上的互聯網詞匯來表達意思。
就比如說張一鳴那段話,如果我用大白話給你翻譯一下上面這段話,你就會發現它的意思其實特別簡單。
信息分發 = 在這個平臺發視頻,圖片,文章。
實現深度共建,形成組合拳 = 視頻,圖片,文章一起發。
內容生態閉環 = 這個平臺發完了,然后那個平臺自動復制一份也發出去
賦能客戶 = 幫用戶賺錢
增加橫向不同場景價值 = 在弄幾個平臺
延長服務鏈路 = 多幫客戶弄點廣告類型
這種黑話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真的有意義么?無非把簡單的東西可以搞復雜,也只是為了讓自己寫的東西云里霧里、似是而非,顯得高大上罷了。
不過,這里要說一下, “ 黑話 ” 不是那些在行業中的簡稱和縮寫,比如 DAU( 日活用戶 ), SKU( 庫存保有單位 ), ARPU( 平均用戶付費率 ),這些不能算是黑話,只是縮寫而已。
這里的黑話,說的是那些詞典上根本沒有的,生造出來的詞,或者和原本的意思已經風馬牛不相及的詞。
比如說 “ 賦能 ” ,這個詞簡直就是和 “ 臥槽 ” 一個級別的萬用詞匯。
你幫客戶賺錢了,是幫用戶賦能;你和一個公司一起合作,是幫公司賦能;你用外賣平臺雇傭了外賣小哥跑單,是幫助外賣小哥賦能;你買了一個蘋果,是幫賣蘋果的小販賦能。
反正,一旦不知道干這個項目有啥用,就可以把賦能扔上去。
據說,這種 “ 互聯網黑話 ” 起源于阿里巴巴,作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巨頭,阿里巴巴有一套非常 “ 互聯網 ” 的文化體系。
比如說,以前阿里巴巴有周報,月報,在這些 “ 報 ” 之中, “ 互聯網 ” 黑話是一個重災區,你要不是老阿里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如果在周報中直接寫大白話,可能無法體現出來工作的能力,畢竟如果你就寫一個 “今天寫完了兩行代碼” ,領導肯定是覺得你在摸魚。
但如果在日報上寫一個 “用組合拳幫助用戶賦能,打通生態閉環,幫助客戶延長服務鏈路,強化用戶感知,打破邊界,打造生態化運營 ” 。
你看,這是不是就高大上多了。
互聯網黑話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這玩意沒有什么意義,說的人知道,聽的人也知道,但是為了彰顯自己的 “ 身份 ” ,就都要這么說。
據說曾經在阿里巴巴的周報上,有人甚至能寫幾萬字的這種 “ 互聯網黑話 ” 文章,而且寫的越多的人,越顯得自己工作的很努力。
后來,周報取消了,甚至還有人痛心疾首。。。說別以為沒有周報是好事,沒了周報你怎么和領導說你都干了什么工作。。。
照理來說,阿里巴巴的領導難道不懂這種都是廢話的周報,除了看起來很高大上之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他們當然懂,但是對于阿里巴巴這種大公司而言,他們需要維持的是一種統一的文化,也就是所謂的 “ 阿里味 ” ,而文化的塑造就從語言的塑造開始。
當整個公司的人都說同一套體系所炮制的語言之后,在老板眼里,這個公司的文化就形成了。
阿里巴巴文化布道官( 這是個什么鬼職位? )王建和,在他寫的《 阿里巴巴的基本動作 》里面寫著 “ 管理者做思想團建的核心意義,就是讓團隊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符號和共同的理念。 ”
當然,這里共同的語言可能只是他的一個比喻,并不一定說讓所有阿里人都要說互聯網黑話。。。要是那樣,也有點恐怖。。。
不過, “ 互聯網黑話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形成小圈子。
你想想,當你和小伙伴說只有你們懂的 “ 暗號 ” 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一種 “ 這是自己人 ” 的感覺。
互聯網黑話形成的是圈子的高墻,只有你掌握了里面的語言,你才能進入這個圈子,才能被認為是自己人。
而你如果不這么說話,就會被人認為是 “ 不是我們這個圈子 ” 的人。
理清了這個邏輯之后,你再去看張一鳴在演講上所批判的內容,是不是就有新的一層感覺了。
早期的互聯網黑話是 BAT 所塑造出來的,他們搞出來一套自己看起來高大上的語言模板,然后因為他們大,他們厲害,所以小公司也跟著邯鄲學步,都這么說話。
但是在字節跳動啊,快手啊,嗶哩嗶哩啊,還有美團什么的,這些新的互聯網公司出來之后,現在已經逐漸對 BAT 造成了威脅。
他們也需要自己的話語體系,而不是學著原來那些老互聯網公司的話語體系。
這些新晉的互聯網公司也需要一個 “ 識別身份 ” 的內部交流話語體系,而不是原來的那套東西。
往小了說,這是公司文化,往大了說,這關乎企業價值觀的塑造。
你看,張一鳴之前的內部信不也說 “ 格局大, ego 小 ” 這種話嗎?它不也一樣在講 “ 字節范兒,延遲滿足感 ” 這些東西嗎?
字節范兒是啥?ego 這么一個本來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的“ 自我 ”,用來調節“ 超我 ”和“ 本我 ”,這個東西又怎么能扯出來大小呢?
一個 “ 字節范兒 ” 需要一大篇文章來解釋,來篩選屬于 “ 字節范兒 ” 的人。
emmm。。。我怎么感覺字節好像也有一套,自己的“ 黑話 ”體系呢?
大公司內部的員工理所當然的一邊維護著自己的話語體系,一邊在私下吐槽這些東西沒意義。
“ 新貴互聯網公司 ” 的員工,一邊嘲笑著大公司的 “ 互聯網黑話 ” ,一邊講著自己公司的 “ 黑話 ”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但是,黑話說的太多,可千萬別忘了自己的大白話怎么說。
可別回了家,還和你爸說黑話。要是那樣,那場面可能就是:
“ 爸,你能不能幫我賦能,咱們對齊一下需求,幫我強化感知,讓我能夠抓住流量風口,布局線上,打通底層邏輯,達到生態閉環,。 ”
“ 說人話。 ”
” 哦,爸能給我點錢,幫我在淘寶買個鞋嗎? ”
圖片,文字資料:
知乎, Agthu ,
張一鳴在字節跳動年會上念了段報告,諷刺「 互聯網黑話 」,
你看得懂嗎?如何用通俗的語言翻譯?
人物,互聯網大廠的黑話困局
張一鳴最新內部信:字節跳動需要接受一段時間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