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門大柵欄的最后一家狗不理門店停業,有關“狗不理將全面退出北京”的說法也因此上了熱搜。3月29日,針對上述說法,媒體向狗不理集團求證,集團相關人士解釋稱北京狗不理前門店此前確實是北京唯一門店,其是因租約到期關店,“我們現在還在積極爭取續約,或者在北京另外找合適的門店。”狗不理方面同時確認,目前狗不理在天津以外已無門店。至于未來是否繼續縮減線下門店,暫無法透露。
雖然回應中,狗不理仍強調還在“爭取續約,或在北京另外找合適的門店”,但這幾年狗不理線下門店的大敗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僅在北京,狗不理此前就已陸續關閉了11家門店,其“大本營”天津的餐飲門店也在明顯收縮。
就在去年,狗不理從在新三板退市,又發生線下門店“被差評就報警”事件。而早在數年前,狗不理營收中的大頭就已經來自線上速凍食品銷售。種種跡象表明,北京碩果僅存的一家狗不理門店關閉,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更顯諷刺的是,作為一家曾經風光無限的老字號,其在北京的最后一家店關閉,似乎并沒有收獲消費者的多少惋惜。甚至不少網友調侃“又貴又難吃”“難吃到報警”……這或為狗不理的敗退提供了一個最真實的注腳。
有過一百多年歷史的狗不理包子,曾經確實是“闊過”,不僅聲名遠揚,還是國家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從昔日的光環加身走向今天的節節敗退,個中命運確實讓人唏噓。不過,老字號大敗退的路上,狗不理只是代表性案例之一。
據中國品牌研究院的調查數據,中國的老字號企業從最初的16000余家到現在只剩1600余家,存活的不足10%。而即使是在這些為數不多的老字號幸存企業中,僅20%能維持生計,剩下的70%舉步維艱,能夠盈利的更只有10%左右。
老字號大面積陷入窘境,原因當然很多。一些老字號無論從管理還是從企業文化上,都帶有濃厚的“前現代”色彩,遠未跟上現代化的節奏;此外,一些老字號的技術面臨傳承問題,還有一些是產品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
當然,也有一些是后知后覺,陷入昔日的輝煌中難以自拔,缺乏對市場變化的應對,最終徹底錯過升級的機會和窗口,與消費者漸行漸遠。
但不管具體是哪種原因,都說明一個道理,老字號的招牌再響,一旦跟不上市場的需求變化,都難免被淘汰,在這一點上,市場不相信僥幸。而敢于走出歷史光環,主動接受現代市場的挑戰,是謀求新生的老字號們必須邁開的第一步。
事實上,近年來也有一批老字號重新煥發生機的勵志故事。比如,大白兔奶糖、回力鞋、冷酸靈牙膏等等,都通過創新推出了一系列網紅爆款,讓老字號的IP重新被激活。
老字號的重新“翻紅”到底能夠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但至少道出了一個常識——老字號并不一定只能被歲月淹沒,遲至徹底“老化”乃至消失。只要敢于創新,依然有被市場重新接受的可能。
其實,對狗不理來說,線下門店的收縮,也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其創始人就曾公開說過,老字號最怕的就是與現代人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脫節,尤其現在各類“網紅”爆款當道,你只講究產品工藝,不考慮與時俱進是不行的。而狗不理所謂的“與時俱進”,就是發力線上速凍食品銷售。就目前來看,效果似乎還不錯。盡管此一轉型方向也被吐槽為“丟掉傳統”,但對于眼下的狗不理來說,“活下去”可能才是當務之急。有變化,終究還有可能。
錢鐘書在《圍城》里說過老科學家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老的科學家”,一種是“老科學的家”。很顯然,如果曾經意氣風發的老字號變成后者,注定將被淘汰。
線下門店加速收縮的狗不理到底還能走多遠仍需時間來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大多數老字號來說,轉型沒有僥幸。放下對過往的沉湎,把目光從過去的歷史輝煌中轉向消費者和市場,是每一家老字號最需要做的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