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建設能借助應用牽引帶動區域產業發展。
就在2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支持創建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下稱“先導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3個先導區后,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第二批先導區名單。至此,全國人工智能先導區已增至8個,已經涵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四大區域。
8個先導區在產業規模、企業數量、高校資源、人才優勢上有何差異?
賽迪顧問日前發布的《一圖讀懂: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特色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特色》(下稱《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方面,北京和深圳規模較大,均占全國20%左右;上海和杭州位于第二梯隊;8個先導區的產業規模已經占全國的80.9%。
同時,企業數量也與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成正相關——8個先導區擁有全國83.2%的企業。其中,北京和深圳的人工智能企業占比最高,上海和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創業熱情較高。不過,在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等院校數量方面,先導區城市和非先導區差距不大。其中,深圳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相對較少。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北京領跑全國,擁有超過半數的杰出人才;杭州位居第二。
上述這些數據也和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0》(下稱“AI報告”)相一致。AI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發展與國家區域戰略高度協同相互促進,區域要素匯聚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引領。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區域性引擎,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占全國的83%,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也展現出人工智能發展的區域活力,產業集聚區初顯區域引領和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