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一快遞網點內,快遞員王海龍手持形似手機的終端設備掃描快遞件,確認地址。 楊艷敏 攝
中新網蘭州4月1日電 (艾慶龍 楊艷敏)4月1日,快遞貨車駛入蘭州城區一家快遞網點,王海龍和同事進行卸貨,并在智能設備輔助下進行分揀。
圖為快遞員王海龍將快遞件送至客戶手中。 楊艷敏 攝
從會計轉行快遞員已有10年的王海龍是首批擁有快遞專業職稱的人員之一。獲職稱這件事,對王海龍來說“既高興,又意外。”
據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消息稱,自“快遞工程”專業首次進入工程系列評審體系以來,甘肅省已有402名“快遞小哥”獲得職稱。“快遞小哥”中獲得高級職稱者4名、中級職稱者46名、初級職稱者352名。他們主要為該行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具體職稱申報范圍為快遞設備工程類、快遞網路工程類和快遞信息工程類。
快遞員王海龍穿戴安全帽,準備送貨。 楊艷敏 攝
在快遞網點內,王海龍和同事手持形似手機的終端設備,在快遞件上掃描確認,按照提示內容,分門別類放置不同位置,等待發貨。
從業10年的王海龍經歷了快遞行業從小到大的過程,也見證了分揀精準智能化的過程。他告訴記者,以前看似簡單收發工作,更多依賴人工,勞心勞力。
“所有快遞的區域代碼都要靠人工記憶,這也是職業要求。”王海龍舉例說,028是成都,029是西安,如果兩個數字寫反的話,會出現快遞延誤等情況。
為了記牢區域代碼,王海龍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對各類數字進行背誦。同時,為了防止填錯數字,他工作時,還會隨身攜帶區域代碼本,遇到不熟悉或陌生的地區,隨時翻開對照。
如今,讓王海龍高興的是,手持“終端設備”出現,讓“死記硬背”的時代終于過去。“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他對著手持“終端設備”口述著郵寄地址,相應文字準確出現。
王海龍表示,以前遇到批量件,光寫郵寄單就會花費很長時間,還要注意字跡是否工整。如今,“一碼通行”,減少了人為因素,確保貨物及時到達。
在順豐甘肅區辦公大樓內,營運部質量組負責人王志飛操作著電腦,查詢車輛路線圖,從業7年的他也獲得了初級職稱。
談及前后工作差異,他告訴記者,以前,辦公桌上堆積各種報表,需不斷分析,找出異常。如今,一臺電腦或手機便能獲得車輛、人員、貨物等各樣數據。
擁有甘肅省最大智能自動化快件分揀設備的順豐蘭州和平集散中心,一件件快遞首先通過頂掃龍門架,完成單件距離分揀,然后經過自動識別編碼,大小件、易碎易損甚至異常貨品被運輸至不同的分揀流水線上。
據悉,自動識別快遞編號可精確到地區街道,實現了貨物從卸車、供件、分揀、裝車等全流程無人自動化落地。
順豐甘肅區副總經理高境陽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設備輔助有助于促進從業者提升能力,而職稱評審有助于消解社會對快遞員職業“臨時性”的認知,有利于留住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