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證券4月1日訊,一家備受喜愛的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進軍電動汽車領域——不是蘋果,而是小米,這家全球第三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迅速進軍汽車制造領域。
小米周二表示,該公司將在未來十年時間里花費100億美元以進入電動汽車業務領域,初始投資約為15億美元。小米并沒有透露很多細節信息,但作為汽車制造領域中的新軍,小米可能會找外部合作伙伴來負責制造,而該公司自己則專注于設計和工程事務。
與此同時,百度也正在做類似的事情,該公司已經與沃爾沃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聯手生產電動汽車。蘋果也在尋找汽車制造合作伙伴,但該公司早些時候與現代汽車之間的談判最終以破裂告終。有些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也使用了這樣的外包模式,如蔚來汽車等。
但對小米來說,這個項目顯然是該公司的優先事項。小米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雷軍將親自監督該項目,并將其稱作他一生之中最后一個重大的創業項目。這顯然是為了利用最近以來電動汽車公司的股價飆升熱潮——舉例來說,百度股價在今年早些時候一度暴漲,但之后則在Archegos的爆倉危機中遭到拋售。
這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押注——在未來,汽車將會變得更像是巨型的智能手機。如果汽車成為結合軟件和硬件的一種產品,那么與傳統的汽車制造商相比,科技公司在設計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汽車方面將更具優勢。就汽車的這種演變而言,全自動駕駛汽車可謂演變過程中的“圣杯”,盡管這很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對小米來說,看起來該公司有能力負擔得起這場“賭博”的代價。摩根士丹利表示,平均每年10億美元的投資與其他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早期階段的投資額大致相當。這筆支出僅占小米的年度運營現金流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該公司還坐擁119億美元的凈現金和短期投資。另外,小米在其核心業務方面也處于強勢地位:在2020年底,該公司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如果小米將制造業務外包,那么該公司可以將投資重點放在研發上,而不是自己建廠。相比之下,特斯拉擁有自己的工廠,該公司去年的資本支出達到了32億美元。
但小米面臨的問題是,該公司將會進入一個很擁擠的領域,而且小米之前沒有從事這個領域的經驗。小米已經成為一個知名品牌,擁有從空氣凈化器到電飯煲等各種既實惠、又體面的產品,但制造汽車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這種產品比家居用品更貴,而消費者購買頻率也更低。小米在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供應鏈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但這些經驗可能不適用于汽車制造。另外,汽車的銷售和售后服務也與智能手機有很大不同。
小米進軍電動汽車領域確實有一些切切實實的優勢,但這仍將是一次危險的旅程。(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