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性能工程師或性能團隊負責人,你敢拍著胸脯說:“這個系統(tǒng)‘死’了我負責!我卷鋪蓋走人!”嗎?
如果你敢這么說,得到的薪資待遇肯定不一樣。可是,在當前的性能市場中,誰敢給出這樣的業(yè)務保證呢?
在很多人看來,性能測試僅僅只是“測試”,日常工作就是找找技術瓶頸,而且還是很基礎的那種。類似的錯誤理念還有很多,主要集中在這么幾個方面:
過于關注性能中的某些工具,感覺掌握了幾個就足夠了;
只浮于理論場面,不知道具體落地過程;
工作結果無法體現(xiàn)到業(yè)務場面,不能對系統(tǒng)上線后的狀況作出準確預判;
遇到性能瓶頸時,無法拿出證明瓶頸根因的證據,被開發(fā)運維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其實,掌握性能工具和性能分析思路是遠遠不夠的,你仍然會在項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遇到挑戰(zhàn),比如性能計劃、需求分析、瓶頸分析等等。想要徹底解決,就要將性能從“測試”引到“工程”級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一個性能項目的真正價值。
上面這張圖出自高樓,他是這個領域名副其實的 kol。
早在幾年前,我就在論壇上看過他的帖子,后來他還回復過我,是個特別棘手的問題,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到現(xiàn)在,我都能記得他那句“上線不死,死了不收錢”,說這是自己做項目的宗旨,也是很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