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BMIs)在全球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神經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設備將神經活動映射到相應的行為,它以讀取和解釋大腦活動,并向計算機或機器發送指令。
實際上,現有的腦機接口已經帶給人類一些驚喜。例如,用機械手臂連接癱瘓的人,這一裝置可以解釋人的神經活動和意圖,并相應地移動機械臂。但究竟哪種“讀心術”更精確完美?目前科學家仍在探索中。
當地時間3月22日,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了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與生物工程學系、陳天橋雒芊芊腦機接口中心(T&C Chen Brain-Machine Interface Center)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題為“Single-trial decoding of movement intentions using functional ultrasound neuroimaging”。研究通訊作者為陳天橋雒芊芊腦機接口中心主任Richard Andersen教授、長期開發無創成像和細胞功能控制分子技術的Mikhail Shapiro教授。
據加州理工學院介紹,這項合作研究始于2015年Shapiro邀請功能性超聲領域的先驅、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Mickael Tanter教授在加州理工學院做一個研討會。Shapiro、Andersen和Tanter隨后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計劃撥款,繼續進行這項研究。
研究團隊的目標是打破目前腦機接口發展的一個主要限制,也就是設備需要侵入性的腦部手術來讀取神經活動。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微創腦機接口,它可以讀出與運動計劃相對應的大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