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庫特約研究員 | 關不羽
這個初春時節,是屬于“拼多多”的。重大消息三連發,讓人應接不暇。
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拼多多創始人黃崢辭任拼多多董事長的消息,中國互聯網“大廠”的高管變動,向來被各方關注,刷屏也是意料之中。
第二條消息則是拼多多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7.884億,用戶數行業第一。這兩三年來中國電商行業的“龍頭”之爭備受矚目,這一數據顯然有標志性意義。
相比之下,第三條消息的“吸睛度”可能略低,但是含金量絕不遜色于前兩條,甚至在意味深長的程度上更勝一籌。那就是,3月17日,浙江大學收到了校友黃崢及拼多多創始團隊所創建的“繁星公益基金”的1億美元捐贈。
這再一次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推到了公眾輿論的聚光燈下。
01
近來,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引起熱議,被譽為實業報國、熱心公益的楷模人物。
張謇的不幸是他所處的時代,政治黑暗、國家貧弱、強敵環伺。然而,這位狀元出身的翰林清流并沒有隨波逐流、與世沉浮,而是逆流而上,開辟了一條實業救國、教育興邦的道路。雖然他的事業沒有走到終點,卻在百年之后的中國火盡薪傳、后繼有人。
成為世界大工廠的中國沒有理由在經濟發展方面自卑,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壯大更是值得國人自豪。
2018年,有著“互聯網女皇”之稱的華爾街證券分析師瑪麗米克在其著名的《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的最新版本中,根據全球各大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進行衡量,全球20大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席位全部被中國和美國包攬,其中美國12席、中國9席。
這一結果令很多人感到意外,起步于世紀之初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原本是一個追趕者,卻在短短十幾年間后來居上。
▲國際物流倉儲(圖/圖蟲創意)
202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發布的一份白皮書顯示,2019年數字經濟規模美國排名第一,中國居第二位。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成就無疑是令人驚訝的。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電商行業已經把美國甩到了身后——2019年中國在全球在線零售總額中的份額占比最高,為55.8%。
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是超高速的,中國電商在互聯網產業中又是超前的。這當然得益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也受惠于中國龐大的人口為電商提供了最好的舞臺。
02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電商行業的成功是輕而易舉的。
大有大的難處。中國巨大的地區經濟差異,給中國電商行業留下了農村地區的“超級尾部”。電商在發達國家都是典型的“都市子”,早已完成了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城鄉差異微不足道,自然沒有“村里人怎么辦”的難題。
把電子商務的“觸角”伸入到經濟落后、購買力有限的農村,是一道中國特色的商業難題。很多電商都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市場判斷面前猶豫了。2015年才誕生的中國電商“小字輩”拼多多,卻成了成功吃螃蟹的勇士。
拼多多扎根農村、服務三農,這個市場選擇在圈內圈外都被不看好,甚至是一時的笑柄。然而,這個電商“小老弟”迅速地證明了“尾部市場”并不貧瘠。
▲2020年,拼多多舉行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
僅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拼多多”的用戶量突破1億。
2018年12月4日根據央視經濟網報道,拼多多新一季度交易額增長586%,收入增長高達697%,一個充滿農村氣息的“小巨人”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快速成長。
2019年9月5日,拼多多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超過400億美元。不久后的10月25日,市值達到464億美元,超過京東。
市場的反應是正面的,但是輿論的反應就有些微妙了。然而,一切“口嫌心直”都是紙老虎。一二線城市的矜持很快就被“是朋友就砍一刀”的熱鬧“砍”掉了,拼多多上可以“拼”的也不只是蔬菜水果小家電,而是升格到了勞斯萊斯。
與此同時,備受爭議的巨額虧損也在快速被“砍掉”,先砍掉的是“巨額”,然后“虧損”也沒了——2020年第三季度實現了首次盈利,凈利潤為4.664億元。
沉下去拼的拼多多拼出了一片天地,從電商界的小鮮肉拼成了大明星。這不只是拼多多的成功,而是中國廣闊農村的逆襲。
拼多多的成功不只是在報表的數字中,更是城鄉之間的商業壁壘被打破,“村里人”享受到了互聯網商業帶來的便捷高效,貨物走得出去、商品流的進來。
百工興旺、農商一體的匯通天下,不正是百年前張謇們的夢想嗎?敢于下沉、敢于拼搏的是中國電商企業,更是中國年輕一代的民營企業家。
03
在經營企業、助推中國經濟方面,年輕的中國企業家比受困于時代的張謇走得更遠,但是在境界上,他們能不能超越前輩呢?
經營企業、發展經濟是企業家社會責任的本份,如果只是停留在本份上,卻是對企業家精神的浪費。
18世紀傳奇經濟學家、金融家理查德·坎蒂隆是最早提出“企業家精神”的學者,他另一個著名理論也與企業家精神息息相關,那就是“坎蒂隆效應”:貨幣量的變化對實體經濟的不同影響取決于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 以及誰是新增貨幣的持有者。簡潔通俗地表達就是,錢在誰手上、他們怎么花錢,決定了實體經濟的變化趨勢。
錢在誰手上不是高深的問題,中國民營企業家創造了財富,也積累的財富。問題在于該怎么花?樸素的慈善公益很好也很有必要,但企業家應該能做得更好。
一百年前張謇的答案是“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眼界超越了世俗的斤斤于利。他的教育事業甚至比他的實業更經得起歲月時光的考驗,一生興學370余所,復旦、同濟、河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諸多名校可以溯源到這位狀元公。張謇看到了教育開啟民智的長遠事業,是那個時代中國經濟的題眼。這是對后世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啟示。
▲大生廠史陳列館前的張謇先生像(圖/中國網)
今天中國的發展需要更高的民智,那就是科技興國。
以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為例,全球互聯網產業的中美“雙頭格局”中,中國長于體量、美國長于科技是公認的事實。美國互聯網企業長期的技術積累是他們的優勢,中國互聯網企業起步晚,基礎技術制約了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是短板。
在電商這樣的技術服務領域,中國互聯網企業有市場體量的高起點。做大了規模、完成了積累,補上科技的短板是這個時代的題眼,也是中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所在。
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成功要有一個清晰的維度,那不是戰勝了怎樣的競爭對手、不是打敗了誰,而是實現自我的超越。企業家擁有的財富,需要企業家的創造精神去點燃,成為助推中國科技發展的火箭燃料。
科技發展不只是科學家的事業,不只是研究機構象牙塔里的閉門造車,更不是智力的玩具,而是有用于社會、大眾的成就。這就需要企業家的參與,需要他們的財富,更需要他們的能力。
沒有人比企業家更了解市場的需求,也沒有人比企業家更富有創新的精神。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諾貝爾、愛迪生這樣身兼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偉大人物比比皆是,遺澤傳至今日。現代企業家不僅是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科技發展的引路人,這是他們的社會責任。
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并不需要贊美來背書。偉大的成功很少能得到同時代人的肯定,只有靜待歲月時光洗凈了妒嫉和誤解的浮塵,才會有真實的評價。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取決于每個人的選擇。從張謇到黃崢,乃至后來者,都是一樣。負重前行、逆流而上的,才是強者。
▲浙大聯合繁星公益基金在上海設立科學基金
因此,“繁星公益基金”1億美元的捐贈,比拼多多的人事變動更重要,也比拼多多優異的年報更重要。這是一個選擇,這個選擇鏈接了未來,而不是過去。
1億美元的捐贈鎖定了一批前沿科技項目,包括“超大規模實時圖推理機研究”,“腫瘤免疫新抗原設計與應用”和“細胞培養人造魚肉研究”等,到底會創造出多少美好的科技成果讓人期待。但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家投身科技事業的決心,這是比企業經營更為廣闊的“藍海事業”,是走向下一個成功的起點。
百年前的張謇有這樣一段話:“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當中國企業家站在了人生和事業的巔峰時,應該想起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