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記者劉巍巍)3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昆山:企業“花式用工”應對招工難》的報道。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制造業大市江蘇昆山采訪發現,結構性供需矛盾與疫情影響交織,依舊有大量企業面臨用工緊張,甚至一工難求。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小標題)工資跳升如拍賣
作為全球知名的電子制造業集聚區,昆山企業數量龐大,常年用工總量需求超百萬。每到春節后,勞動力市場的高流動性和“時點性”矛盾,困擾不少企業人士。
“在手訂單依然強勁,眼下的繁忙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用工缺口有數百人。”立訊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人事經理王猛說。
昆山人力資源市場集團負責人陳琦介紹,由于電子制造業產品更新的周期性特點,導致企業用工“潮汐式”特征明顯。每年8月至11月,以及春節前后,是昆山電子制造業生產高峰期,企業用工需求持續多年呈爆發式增長。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負責人坦言,“遇到用工荒時,只能通過人力資源中介招臨時工來應急”。
“這部分臨時工群體相對年輕,喜歡非固定工作的自由模式,技能成熟度上不如固定工人,而企業需要支付的成本卻比正常用工高。”觀察人士分析認為。
“21元、23元、25元、28元……時薪節節攀升,就像在拍賣一樣。”昆山一家臺資企業高管無奈地說。
事實上,用工企業除了為臨時工支付水漲船高的時薪外,還要加付高昂的“返費”。不少企業為保住大客戶,往往是賠錢賺吆喝。
記者調查發現,當下“90后”“00后”新生代務工人員,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主流。
與他們的父輩相比,這些年輕人不安于固定上下班模式,對工作要求表現出彈性化、兼職化趨勢,在個人興趣、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資報酬等方面呈現多樣化需求,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自由職業者”。
(小標題)有人盯上招工“返費”
記者近期走訪昆山多個公辦人力資源機構發現,現場咨詢的求職者寥寥。一家電子企業招聘10名操作員,不僅開出了4000至6500元的平均月薪,還推出2280元的直招獎勵,但乏人問津。
位于京滬高鐵昆山南站附近的一處商業街內,卻是門庭若市。這里集聚著多家勞務中介,記者走進其中一家,里面坐著二三十名提著行李的務工者。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務工者已經提交了求職申請,正在等待工廠的招工車輛。在毗鄰的另一家中介內,記者同樣發現求職者爭先恐后地報名。
記者觀察發現,這些勞務中介推出的崗位,大多是昆山當地及周邊代工廠的普工崗位,對于求職者的學歷、技能要求不高,但大多有著豐厚的“返費”。比如,在一家勞務中介內,某龍頭臺資企業的招工“返費”達11500元,但要求“工人需入職90天,打卡55天”。
同時,為了吸引求職者,勞務中介推出了“報到1000元”“上車700元”等五花八門的獎勵。
現場一位求職者表示,他就是奔著“返費”和獎勵來的,“只要錢到手,我就離職,再找其他家,繼續‘薅羊毛’”。
昆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孫旭明認為,民營職業中介普遍采用“合同工+派遣工”的用工模式,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新生代求職者工資日結周結的需求,但存在著供需無序,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
陳琦認為,針對企業吐槽頗多的高“返費”問題,要由人社部牽頭,聯合多部委,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結合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企業用工規范,并對涉嫌擾亂勞動力市場正常秩序的勞務中介及企業負責人進行約談。
(小標題)“花式用工”異軍突起
靈活就業人員變身個體工商戶,借助互聯網平臺服務用工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共享員工,餐廳服務員走上生產線;員工戴上智能眼鏡,居家即可檢修車間設備……面對用工難用工貴,昆山不少企業也在積極應對,靈活用工、共享用工、分時用工等全新就業模式持續走強。
位于昆山高新區的好活(昆山)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分散的人力資源化零為整,開發出“創業式”用工方式。截至目前,已經吸引60多萬名靈活就業人員注冊。
公司創始人朱江介紹,通過好活平臺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后,企業將用工需求發送到好活平臺,平臺通過自身技術能力分析,將用工業務精準匹配到個體工商戶,既提高了靈活性,又降低了用工風險。
王名龍原本是一位美團外賣騎手,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取得了市場主體身份后,不僅繳納社保更加方便,還能合理合法地享受國家對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優惠。
疫情以來,昆山愛杰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出現多名餐飲服務員。原來,這是該企業與昆山老阿爸餐飲有限公司合作的共享員工。餐飲服務員經培訓后,錯峰走上汽車配件生產線,激活了餐飲公司閑置勞動力,化解了愛杰姆公司員工短缺難題。
在昆山張浦鎮德國工業園綠色孵化基地內,通過引進AR眼鏡“黑科技”,幫助佩戴者快速搭建遠程多端實時應用。據運營方介紹,有了AR眼鏡,一些因疫情無法現場辦公的專家和高級工程師,可在線指導員工檢修設備。
為解企業用工燃眉之急,昆山人力資源市場集團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與10多個省份洽談合作,建立3個省級人力資源開發基地,構筑了規模10萬人的人力資源“蓄水池”。
在產業轉型和用工緊張雙重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富士康昆山吳淞江廠區,“無人工廠”初具雛形,數千只機械手駐扎進流水線;昆山三一重機小型挖機結構件生產車間繁忙的生產線上,焊光閃爍,而工人數量并不多……
但江蘇一家機器人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仍有部分企業出于產品結構、資金投入、經營效益等考慮,對于機器換人或人機協同的迫切性和積極性不高。建議從政策激勵、稅收減免等層面,鼓勵企業加快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