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實習記者 盧碩除了“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突發考驗,過去多年的實戰經歷,讓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不斷為網絡安全建言獻策。
3月8日,肖新光聚焦構建牢固的網絡安全防線問題,提出了關于“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進行針對性投入和布局應對重大地緣安全風險”的提案,并建議提升“十四五”網絡安全規劃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針對性,構建網絡空間安全“機動防御”機制。
實際上,今年兩會期間,包括肖新光委員在內的“上會”人士,頻頻聚焦于網絡安全問題建言獻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我國網絡安全相關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確實發展迅速,網絡安全防御的能力也持續提升,但就在信息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網絡安全問題,特別是5G的接入代表了更多設備帶來更多安全風險。
此外,像肖新光這樣的產業從業者也在實踐中發現,中國網絡安全面臨著與數字化發展脫節、網安技術發展不健全、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亟待提升等多項問題。
其實,網絡安全之所以備受矚目,除了與風險防控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這一產業市場的規模之大,不得不引人關注。
根據IDC數據統計,2019年包括云服務、云相關服務、云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中國整體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329億美元,預計2024年該市場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
談及云安全市場空間的廣闊性,在網絡安全產業內從業多年的海智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說到, “從泛網絡安全市場的角度來講,這個市場應該是萬億級市場”。
回顧我國網絡安全市場的變化,有別于傳統網絡安全缺少深度防護的特性,時下的網絡安全市場需求多集中于政府、軍工領域,其對網絡信息安全的要求更為嚴苛。
另外,在《網絡安全法》出現后,進一步要求中國境內所有與網絡相關的企業都需要接受認證與管轄,在海智看來,相關企業與產業鏈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同時網絡安全的矛盾關系也快速迭代,他認為這是近幾年網絡信息安全產業迅速發展和相關企業不斷涌現的原因。
不過,規模雖誘人,產業現實也很殘酷。海智所在的團隊曾在2019年前后,對國內市場上的大部分物聯網設備進行測試,結果沒有一家安全防護達到標準級別。他將原因歸結于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的發展不健全。
當國家將網絡安全提升至戰略高度后,身在產業內的海智既看到了這一產業的發展空間“大有可為”,他還注意到像奇安信這樣的網絡安全企業“在最大化地和產業資源進行結合”。
公開資料顯示,因中國電子入股而躋身“國家隊”的奇安信,在向政府、企業客戶提供網絡安全產品及服務的同時,也在漸進式地與國內的云廠商們“抱團”。
3月4日,奇安信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彼時官方發布的信息顯示,雙方將圍繞重點行業的云安全領域進行自主研發,同時將在工業物聯網、應急與攻防演練等場景,展開技術、產品、市場、資本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而距此整整兩個月前,奇安信也牽手了騰訊云計算,雙方約定要在信息安全市場中合作“同行”。對于這種強強聯合,海智告訴記者,如今萬物互聯,一切數據都會上“云“,“很多安全隱患也都集中在了云端”,而網絡信息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便是云服務的廠商。
在海智看來,提升網絡安全技術防護能力,絕不是靠某一產業分子可以單獨完成,更多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縱連橫”來發揮效應。這便是奇安信這樣的網絡安全服務提供商“聯姻”云廠商的關鍵。
當然,對網絡安全風險的系統認識,不能僅停留在國家主管部門、專業機構和網絡安全行業,肖新光在提案中也建議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進行針對性投入和布局,特別是對不同領域、行業和地域應進行的網絡安全投入方向和投入重點做出系統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