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9個月之后,國內CV巨頭“曠視科技”二度向IPO發起沖擊,只不過,這次上市地從香港換到了上海。
3月12日晚,上交所官網顯示,曠視科技(Megvii)首發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這是繼2019年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之后,該公司再次對外披露業務進展、經營管理模式、產品布局等關鍵信息和數據。
2019年8月25日,曠視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兩個月后趕上地緣政治風波、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中。據路透社報道,在首輪港交所上市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盡管曠視方、螞蟻方面都回復了相關質詢,但港交所未批準其IPO申請。據財經,負責承銷的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美國投行評估后也認為上市有風險。2020年5月,曠視放棄赴港IPO。
不過,目前曠視回A股上市的壓力也不小。就在本月11日,與它并稱為“AI 四小龍”的依圖科技申請中止科創板上市流程,何時再次啟動上市還沒有確切消息。更早之前,柔宇科技、云知聲等多家企業終止科創板上市進程。即便是已經在上交所排隊的上市企業,也收到了數百個問題的拷問,還會面臨隨機抽查、現場檢查的可能性。
相比一年前科創板的熱流涌動,如今上交所對排隊上市企業的資質審核愈加嚴格,這或將給曠視接下來的上市進程帶來很大考驗。
時間回溯到2010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姚班”畢業生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創辦了曠視科技。
公司主要聚焦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覺(CV)技術,起家于人臉識別,在計算機視覺領域與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并稱 “AI四小龍”。目前,該公司基于其自主研發的Brain++平臺的AI能力,構建了包括AIoT操作系統、AI硬件和軟件應用在內的AIoT產品體系。
成立至今,曠視共完成9輪融資,從資本市場上拿到了近1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螞蟻集團為曠視大股東(15.08%),與淘寶共同持有29.41%的股份。
除阿里系外,曠視投資方還包括創新工場、富士康、聯想集團等。但聯想、創新工場等股東目前并未在曠視持股股東之列。此前曠視曾回應稱,這是由于VIE架構調整的緣故。
核心財務方面,曠視2017、2018、2019年營收分比為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04%;2020年前九個月,曠視取得7.16億元收入,低于2019年同期。曠視在招股書中的解釋稱:由于新冠疫情導致部分客戶復工率較低、訂單數目波動、運輸能力受限、現金流收緊,對其履約造成了不利影響。
與市面上絕大多數AI公司情況蕾絲,曠視的巨額營收背后也伴隨著大量虧損。招股書披露,自2017-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曠視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2.5億元。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九個月,曠視凈虧損達到7.75億元、28.00億元、66.43億元與28.46億元。
招股書顯示,扣除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非經常性損益之后,公司累計扣非歸母凈虧損為30.95億元。
作為一家AI技術驅動的公司,研發費用是曠視的重要投入部分。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02億元、6.06億元、10.3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6.50%、70.94%及82.15%。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20年前九個月,研發費用比例已達到104.16%,這表明曠視已將所有營業收入用以公司研發。
曠視招股書稱,公司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驅動型企業,尚處于創業期,報告期內投入大量資源用于系統層、算法層、操作系統及AI重新定義硬件的研究創新,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具體業務上,曠視主要聚焦三大領域的AI商業落地: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
2012年,曠視進入消費物聯網領域,以SaaS產品的形式服務全球開發者及企業用戶,為其提供數十種AI能力。該項業務營收從2017年度1.5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6億元,營收增幅超過140%。
2015年,曠視進入城市物聯網領域,推出了人工智能攝像頭,并不斷強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計算機視覺算法。截至目前,曠視已累計打造四大品類、數十款硬件產品。此項業務發展增速最快,營收從2017年度的1.6億元增長至2019年度的8.3億元,為百余座國內城市、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營收增幅超過400%。
2017年,曠視進入供應鏈物聯網領域,隨后推出了智慧物流操作系統“河圖”,并自研包括AMR機器人、SLAM導航智能無人叉車、人工智能堆垛機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該項業務從2018年收入0.46億元增長至2019年0.7億元,收入規模近乎翻倍,2020年1-9月已經實現收入0.54億元。該業務收入占比從2017年的0%,到2020年1-9月達到7.5%。
招股書顯示,城市物聯網領域業務是曠視第一大收入來源,占比64%,主要客戶是像東華軟件這樣的產業集成商;消費者物聯網領域是該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占比約30%,典型的合作場景是刷臉認證(包括支付認證、手機解鎖),客戶相對更集中,螞蟻金服一度位居曠視前五大客戶之列(2017年、2018年)。
毛利率方面,消費者物聯網領域最高,去年前三季度高達80%。城市安防的毛利率則不到30%,低于同行平均61%的毛利率,拖累了曠視自身毛利表現,整體僅達到44%。
值得關注的是回款方面,報告期內曠視有回款慢、賬期長的問題。招股書顯示,曠視從2017年的2.14次/年,到如今1.2次/年,數值越小,回款越難,表明公司應收賬款賬期加長、回款難度增大。
總結來看,經過多年發展,曠視在AI領域有一定的商業化變現能力,但收入增長飄忽不定,研發投入長期且數額高,回款也愈來愈慢,導致虧損規模有持續擴大的風險。
此外,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一次演講時,曾公開表示“曾幫助曠視尋找合作伙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數據”。曠視并未在招股書中提及此事。但針對于外界探討的AI人臉識別的隱私問題,曠視則表示,其正在研發人工智能安全與倫理研究中心項目,預算為200萬元。該項目將“建立一套相關的AI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有效解決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
螞蟻集團曾對此回應稱,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授權其圖像識別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和傳輸。目前雙方已無相關業務合作。
此次如果順利通過科創板上市審批,曠視計劃公開發行不超過2.53億份CDR,將從中國資本市場中募集資金60.18億元人民幣。其中約三成(22億元)用于建設基礎研發中心;約五成投入到AI物聯網解決方案、智能機器人、傳感器等研發項目中;剩下不到兩成(12.6億元)用于補充運營流動資金。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