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這件事,變了。
從 2014 年開始,造車成為了創業者們最希望做的事。不僅有成功創業者傾力開啟第二次、第三次創業,無數「草根」團隊也開始蠢蠢欲動,仿佛造車這件事的門檻一下子被拉到不存在。
但事實證明,造車的確存在門檻,并且限制了大多數玩家。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曾說過,一家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 200 億元,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感嘆:「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 100 億太夸張了,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 200 億都不夠花。」
最終,造車新勢力跑出三個第一梯隊玩家,但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一家新公司造出汽車是多么困難,人們對新玩家的態度逐漸趨于冷淡,大型企業也只是多次嘗試投資產業內的公司,曲線布局汽車行業。
現在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汽車產業發生大變革的時候,造車事項再一次被提起。只不過主角已經從創業公司,變成了互聯網科技巨頭。
百度已經成立了名為「集度」的汽車公司,任命前摩拜聯合創始人夏一平為新公司的 CEO;小米被曝出確定造車,官方回應的態度比較曖昧:「等等再看,暫時沒有」;連智能手機時代的王者——蘋果,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造車事宜。似乎在一夜之間,造車成為了科技巨頭的標配,而如果沿著這個趨勢下去,未來會有更多的玩家下場,進入造車這個大市場。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科技公司到底看中汽車的哪部分?這都是極客公園(ID:geekpark)想去探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大家似乎都瞄準了這個時間點,時間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
造車的成本,越來越低
一個大環境的變化是,造車的硬件成本似乎越來越低了。
這里提到的成本并不單純指資金的問題。事實上,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的成本要更高。過去的汽車市場中,一輛燃油車內核心零部件是發動機與動力總成,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表示,發動機和動力總成在一輛燃油車里的成本占比大概是 15~20%。而在一輛新能源汽車內,核心零部件變成了電池、電控和電機,也就是所謂的「三電」,成本占比達到了 60% 以上,其中電池能占到整車成本的 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