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舍難分的“京東”與“物流”。
作者 | 卡莎
京東物流IPO的消息一出,鋪天蓋地的新聞這樣寫道:京東物流成為京東旗下的第三家IPO的子公司。
這老三的排行沒毛病,但仔細想想,京東物流和剛成功IPO沒多久的京東數科、京東健康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京東數科、京東健康或許能夠單飛,但京東物流即使獨立IPO成功,仍不得不依存于京東集團的業務。
京東物流若成功上市,究竟能否交出下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呢?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揭秘京東物流背后的故事:
1、京東物流發展到今日,背后的大boss究竟是誰?
2、與競爭激烈的同行們相比,京東物流表現如何?
3、有哪些風險可能讓京東物流未來的報表“不好看”?
1.劉強東又喜提一家上市公司
雖不知有多少人將登門道喜,但劉總自家的上市公司名錄上實打實地多了一個名字——京東物流。
圖為京東股權結構穿透圖,來源:京東物流招股書
要說京東物流的歷史,也就不得不從母公司京東集團以及創始人劉強東講起。以淘寶為典型的早期電商都因店鋪類型龐雜而選擇外包物流。劉強東堅持要自建物流,直接服務于京東商城,以期為客戶帶來更好的物流體驗,京東物流應運而生。
而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與運力的不斷增長,“京東的物流”在2017年4月終于獨立運營,成為了真正的“京東物流”。與此同時,京東物流也開始服務外部客戶,提出了“物流解決方案及服務商”的定位,逐漸將業務重心向外部客戶傾斜。
根據招股書中的描述,京東物流能夠“全方位地覆蓋各個業務領域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和優質物流服務,從倉儲到配送,從制造端到終端客戶,涵蓋普通和特殊物品”。
近年來京東物流服務了安利、斯凱奇等客戶,利用產業供應鏈的優勢,為客戶減少履約成本、量身定制智能物流解決方案。
也正是依靠產業供應鏈的優勢,京東物流在不到兩年內一體化供應鏈客戶數量增長高達42%,從而也推動了外部客戶收入的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達到215億元,貢獻了總營收的43.4%。
這也使得背后的大股東京東集團有望賺得盆滿缽滿。招股書顯示,京東集團在京東物流的初始股本中就間接持有79.12%權益,而劉強東又通過其個人名下的兩支家族信托共間接持有京東集團76.9%投票權(因劉強東持有的B股一股相當于20票,因此投票權被極端放大)。
說到底,京東物流依然姓劉。
2.比順豐不足,比通達有余
京東物流在公眾眼中一直是風風光光——在國家郵政公布的2020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中高居第二位,剛傳出IPO消息就被爆估值高達約400億美元(超2000億人民幣),遠高過已上市的三通一達的市值。
但在風光之外,京東物流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各個方面都被物流一哥順豐控股壓著一頭。即使京東物流已是行業里唯二估值超過千億的企業,遙望市值超過5000億的順豐控股,也難以望其項背。
或許估值、市值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就讓財務數據來實錘:
不得不承認,京東的營收增速非常引人矚目,2019年與2018年數據相比營收增長高達32%,2020前三季度也已完成上年總營收的99%。盡管如此,從絕對值上來看,京東物流各期數據仍不足順豐控股的1/2。
從凈利潤數據來看,差距則更加明顯。順豐控股已經將年利潤穩定在了50億以上,而京東物流在2018、2019年連續巨虧20億以上后,終于在2020年前三季度勉強接近打正。
而京東物流僅僅兩年內就虧損50億,正是因為在過去近三年中,為了其供應鏈解決方案及物流服務商的定位,豪擲46億做研發,并打造直接運營的800多個倉庫、第三方的1400多個云倉,倉庫總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
在招股書中,我們也能看到京東物流對于砸錢進行基建開發這條路的信心。京東物流認為,相比于順豐,其在倉儲及配送服務、大件物品物流服務、物流科技服務等業務上有明顯優勢,能夠為客戶提供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
而也正是因為京東物流多年服務于京東商城,形成多倉儲、重倉配的模式,導致其在雙向物流處理能力上有了瘸腿。這樣的倉配模式起點便是倉儲,經運輸、末端配送環節完成,對于需求“一體化”服務的電商客戶來說缺少了退換貨的攬收環節,對于個人件用戶來說缺少了取件環節。
雖然京東物流表示自己的對標企業并非順豐,但要走出京東商城“家電”賣家的印象加強冷庫(冷鏈)、飛機(空運)等都是拓寬服務客戶范圍必不可少的。
除了自身物流環節上的欠缺,京東物流在“一體化”上也并非獨一份。正當四通一達們在銷售物流的市場拼得你死我活時,順豐和京東物流都把目光放在了12萬億的大物流市場(銷售、采購、生產)。
而正當京東高舉“物流解決方案及服務商”定位時,順豐已經并購DHL中國,借力切入采購及生產環節供應鏈市場,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京東物流在倉配模式有缺陷、核心競爭力又非“獨家”的情況下,要如何超越一哥順豐呢?
3.前路依舊險阻重重
作為物流解決方案及服務商,京東物流服務于包括京東商城在內的各電子商務平臺。因此獨立上市后,京東物流的經營情況將極大依賴于我國(乃至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
電子商務的繁榮則與國民消費能力、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等息息相關。作為對宏觀經濟非常敏感的產業,電子商業行業頗受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對供應鏈服務需求的下降,進而影響到收費費率及分部利潤。
2020年,互聯網平臺反壟斷法的出臺對電子商務行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限制經營者集中,破解“競爭不過就并購”的資本聚集方式;打擊濫用市場支配,突破門檻限制以保護中小企業......
其中“重點監管產業鏈協同行為”對于京東這樣旗下擁有電商、金融、醫療、物流的資源整合型集團并非好消息,同時物流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除去大環境下宏觀經濟的影響,京東物流與母公司難舍難分的關系也將成為其獨立核算的一個羈絆。
2017年才開始獨立運營的京東物流,一向非常依賴京東商城等母公司的資源。即使向外部客戶提供服務的收入比例在不斷提高,2020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來自內部客戶的收入比例仍高達56.6%。
而在招股書中,京東物流也寫明“我們預計我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于可預見未來將繼續與京東集團有關”。在這樣的情況下,控股股東京東集團(即劉強東等股東)與京東物流可能有以下(但不限于)潛在利益沖突:
1、京東物流與京東集團的一切業務協議將以有利于集團的條款實行;
2、京東物流無法與京東集團的競爭對手建立業務關系;
3、京東物流的若干董事同時也是京東集團員工(或股東),他們的決定不一定符合京東物流潛在利益。
成也京東,敗也京東。京東物流在依靠集團大樹實現單飛后,依然逃不開集團的“陰影”。即使五年前是一家,如今想要獨立IPO的京東物流依然要獨自面對未來每一年財務披露的考驗。
說到財務,也就不得不提一提京東物流自身的現金流問題。或許京東物流的收入體量有一天會超過順豐,但體現掙錢能力的毛利率、凈利率在同行業中優勢并不大,這或許給未來現金流的運轉埋下了伏筆。
中通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僅169.57億,不到同期京東物流收入的一半,但單從經營來說那是省錢第一名,以穩定在20%以上的毛利率力壓群雄。
不可否認京東物流的毛利率有所上升,但究其原因,京東物流剛開始服務外部客戶時花了大成本構建供應鏈,業務成熟后毛利率的上升也很合理。只是這最新10.90%的毛利率依然不太夠看,與鄰居順豐相比還有60%進度條仍不知何時加載成功。
且不說京東物流近三年來一直資不抵債,資產負債率穩定在100%以上。根據招股書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京東物流經營所得現金為65.25億,但流動負債中一年內預提費用及其他應付款項就達到175.30億,暫時來看就是掙得的現金遠遠還不起即將到期的債務。
尚未打正的利潤、還不完的債務,京東物流所呈現的財務數據實在無法讓人對其現金流的運轉放下心。
4.結語
京東物流風風火火地開啟了IPO,在京東集團的庇護下,人人都談論著京東物流將如何起飛。
但當我們拋開資本市場的熱情,去看實實在在的業務,也不難發現,京東物流也是凡間物流,也會接到無數投訴。過千條投訴中最多的便是文中談到的攬件環節,其次便是“次日達”無法保證時效的問題。固然京東物流有著一體化的雄心壯志,依然無法逃避最基礎的快遞業務問題。
有了大客戶,可也不要忘了寄件收件的“小客戶”們啊!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