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關于人臉生物信息的視頻近日火了——一是在短視頻平臺刷屏的“螞蟻呀嘿”視頻,用戶上傳一張正面照片,即可深度合成可以眨眼、張嘴、搞怪的唱歌動態視頻;二是央視報道某高校研究團隊利用人臉信息制作的一副類似面具的眼鏡,可以解鎖19款搭載人臉識別解鎖功能的智能手機。
(“螞蟻呀嘿”動圖示例,來自互聯網)
兩件事同時指向包括人臉在內的個人信息被濫用、盜用問題。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呼吁,要加強人臉識別監管,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對相關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之前,公眾對人臉信息被過度索取、應用場景零門檻現象,有過不少擔憂,有些案例也證實其中確實多有隱患。
去年,有人戴頭盔去看房買房,原因是個別城市被曝售樓處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熟客”上門會被多收數萬元至數十萬元房款;廣西某地多名業主遭遇刷臉后、房子被過戶的驚險事件;有人因社交賬號上的個人照片被不法分子抓取、經AI換臉制作成色情視頻,遭到敲詐勒索,面臨“社會性死亡”。此外,浙江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也將人臉信息如何合理使用的話題引向深入。
從上傳個人信息參與小游戲自娛自樂,到應用場景泛化而不得不授權對方使用自己的個人信息,再到不法分子濫用、盜用個人信息,侵害公民隱私權、名譽權以及財產安全……某種程度上說,個人信息的濫用與保護已經迎來至關重要的對決時刻。
能否調動強有力的舉措保護好個人信息,不僅關乎百姓的個人利益,也關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健康發展,關乎深度依賴這些技術的相關行業產業能否行穩致遠。
據測算,這幾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預計今年將突破500億元。顯而易見,人臉識別技術迎來了發展機遇期,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行業可以趁大多數人還懵懵懂懂的時候,上演瘋狂吸金游戲。
有代表委員認為,“在相關監管制度和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少采集人臉信息的機構不具備相應的風險防控能力和安全保障機制,亟待對人臉識別加強監管。”
相關部門開始著手完善人臉識別等個人信息的保護。2019年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宣布,“APP運營者不得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時要以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示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并經個人信息主體自主選擇同意”。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典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
如何將相關法律法規落到實處,縮短現實與愿景之間的距離,是一大考驗。比如,關于處理個人信息,法律的規定是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相應的判定標準和界線不甚明晰,為監管帶來一定困難。
此番代表委員熱議個人信息話題,表達了民眾的心聲,也揭示出這一領域的短板以及有待改進的方向。比如,未來應當在完善個人信息周邊體系上發力,推進大數據立法,確立個人對自身數據的控制權、刪除權、遺忘權等基本權利,對安防、金融、電商、支付等應用場景使用個人信息、索取授權等行為,設立門檻并開展深度安全評估等。
一句話,解決難題要有系統思維,不能停留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在數字技術的世界里,每一個人的安寧、安心,要靠完善的制度和嚴密的法律來呵護。
“我的臉誰做主”,這個問題該有答案了。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