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取消對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等與汽車相關的政策被提及。
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繼續蟬聯全球第一,雖然疫情給汽車行業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但是中國車市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恢復力。中汽協數據顯示,2020年,汽車產銷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同比下降2.0%和1.9%。與2019年相比,分別收窄5.5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
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發展階段,中國仍需要解決芯片短缺、新能源普及階段發展障礙、汽車出海物流困難等多方面問題。在今年車企代表們的兩會議案中,“芯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碳中和”“汽車出海”“數據安全”等都成為了關鍵詞。
特別是汽車芯片短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等多人都將芯片問題列為議案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也呼吁,中國汽車要強國應先“強芯”,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兩個不動搖,分別解決長期和短期問題。
受利好消息影響,截至3月5日收盤,汽車整車板塊漲幅居前。其中,江淮汽車(600418,SH)漲停,東風汽車(600006,SH)、長城汽車(601633,SH)、金龍汽車(600686,SH)等多個汽車股均有不同程度上揚。
汽車強國,“芯”是關鍵
如今,隨著汽車“新四化”的逐漸深入,汽車最終將演變為智能化終端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不久的將來,人車相聯、車物相聯的情景將走進現實。在這之中,一枚小小的芯片將成為核心,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作為芯片消費大國,在自給自足方面仍然有著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當前汽車領域出現全球范圍的“缺芯危機”,更是讓如何保障芯片供給成為了整個汽車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朱華榮在《關于推動國產芯片產業化,維護汽車供應鏈安全的建議》中指出,2020年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占了9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份額。國內汽車主芯片公司雖然經過幾年的大力投入發展,獲得部分主機廠認可,但市場份額仍低于5%。
對此,陳虹建議制定車規級芯片“兩步走”的頂層設計路線。在陳虹看來,實現車規級芯片企業從外部到內部的動力轉換,第一步是由主機廠和系統供應商共同推動,幫助芯片企業首先解決技術門檻較低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應商推動,形成芯片供應商內生動力機制,解決技術門檻高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
事實上,相比于消費類芯片,汽車半導體對性能要求嚴苛,目前,國產車規級芯片仍然存在整車應用規模小、車規認證周期長、技術附加價值低、上游產業依賴度高等問題,一旦外資企業對中國本土汽車實施技術封鎖,中國汽車將只能聚焦于低端領域。尹同躍認為,應通過強化產業生態融合,以突破車載芯片“卡脖子”的技術問題。
他建議,制定國產車載芯片技術路線發展綱要。明確車載芯片國產化率發展目標,加大芯片產業鏈建設、重點扶持及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成立芯片創新發展平臺。從標準、規范、人才、技術層面對芯片行業、零部件行業與整車給予支持。同時,強化產業生態融合。在產業鏈生態上給予政策鼓勵以及資金支持,推動芯片生態與部件生態、整車生態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