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ngelina C
近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發布了2月份的美國汽車銷售報告。報告指出,特斯拉在BEV市場的份額從去年的81%大幅下降至69%,而福特MustangMach-E占據了特斯拉損失份額的近100%。
雖然由于特斯拉的直營性質,每個月的銷量數據變化都比較大,而且總交付量仍在上升,但美國媒體還是認為,Mustang Mach-E的“攪局”讓當地電動車市場終于開始呈現“健康形態”,并將逐漸導致特斯拉不再一家獨大。
即將在中國實現國產的Mach-E,在北美開始預售時就成為了爆款,甚至需要加價預定。如今剛開始交付就將特斯拉市場份額拉低10%,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樣的競爭力?它來到中國后,是否還能有這樣的市場表現?
什么理由讓他們放棄了特斯拉?
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在購買并使用Mach-E一周后,得出的結論是:「這是除特斯拉和保時捷之外最有競爭力的車型。」
根據關注EV的網站「electrek」作者Seth Weintraub實際體驗,Mach-E在線購買流程非常便捷,從選擇到支付只需要兩分鐘。而且相對于特斯拉車型設計的「極簡主義」來說,許多美國消費者認為Mach-E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鍵,更符合使用習慣(雖然也擁有一個大號中央顯示屏)。
而Weintraub認為Mach-E優于特斯拉的關鍵點,還是品控——相對于福特Mustang的品控,Model Y的面板間隙和諸多做工缺陷,令使用感受大打折扣。「例如在關門時,特斯拉的車門嘎嘎作響,而福特的車門聲音則完美無缺。而且,在高速行駛時,Model Y的內飾噪音也較大。」
另外,在充電層面,Mach-E 的“即插即用”式充電也獲得了部分美國消費者的青睞。這意味著只要開著Mach-E到充電站(例如Electrify America),不用信用卡,不用RFID以及其他任何應用程序,就可以充上電。從插入到開始充電,大約只需30秒,而且以后還將進一步提高。
在家充電時,車主也可以使用福特配備的Level 1/2適配器,其中包括免費的Nema-14-50適配器。借助32A適配器,每小時可獲得約30英里的充電量。
在駕駛性能與特斯拉相當甚至更優的情況下,Mach-E似乎更符合北美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同時也具備更好的做工和品質,空間表現力也比Model Y要好。在智能度層面,福特的自動駕駛功能雖然人性化層面比特斯拉稍弱一點,但功能也是夠用的。
Mach-E在中國能復制成功嗎?
不得不指出的是,Mach-E在北美具備相當的品牌優勢,具有56年歷史的Mustang畢竟已經收獲了大量車迷粉絲,相當于一種「精神圖騰」的存在。而且,目前在北美的EV市場還很小,只占汽車市場份額的1.8%,同級別的競爭對手也很少,之前特斯拉曾可獨占79%的份額。所以說,Mach-E在北美的供不應求、甚至加價出售的情況在中國恐怕難以重現。但是,從其軟硬件技術和品質來看,在中國它也能夠成為特斯拉以及新勢力品牌的有力競爭對手。
為了適應中國市場對于智能化的需求,福特的Co-Pilot360智行駕駛輔助系統與全新一代SYNC+智行信息娛樂系統將在國產Mustang Mach-E上首發,支持L2+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可以讓車主在特定高速公路上實現“準自動駕駛狀態”,這也是福特中國產品陣營中首款搭載該功能的車型。此外,國產Mustang Mach-E還支持FOTA固件在線升級,遠超出傳統意義上僅針對車機系統升級的OTA,通過對車輛控制等核心模塊的固件在線升級,國產MustangMach-E能在自動輔助駕駛等方面不斷推出新功能。
與此同時,國產Mustang Mach-E還將搭載基于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的福特車路協同系統,福特也是國內首家實現C-V2X技術量產應用的整車企業。該技術將幫助駕駛者預判風險、提升行車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經過美國媒體的評測,Mustang Mach-E的Co-Pilot360功能被評價為「95%的特斯拉AutoPilot」,那「5%」的缺失是由于Mach-E的顯示屏缺少反饋,而且在走走停停的狀態下容易要求駕駛員接管,似乎過于謹慎。
此外,Mach-E的性能和加速表現超乎預期,這匹“電馬”繼承了Mustang家族的運動基因,更不用說GT版本將采用前后雙電機布局,足以殺進“3秒俱樂部”,駕駛感受無疑是令人亢奮的。
福特的野馬標志在車迷心目中是汽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Mustang的血統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能不如在北美那般大,但如果具備了與特斯拉智能程度相當的自動駕駛功能,再加上大型傳統OEM的品控體系,如果定價符合市場預期,那么它無疑將是能與Model Y好好PK一番的對手。
關于Auto Byte
Auto Byte 為機器之心推出的汽車技術垂直媒體,關注自動駕駛、新能源、芯片、軟件、汽車制造和智能交通等方向的前沿研究與技術應用,透過技術以洞察產品、公司和行業,幫助汽車領域專業從業者和相關用戶了解技術發展與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