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睿
編輯:康曉
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殿堂之一,北大走出來的知名校友不勝枚舉,每年給北大捐贈的企業家也不在少數,但李永新卻以“北大史上最大個人捐贈”在北大校友圈留下了濃烈的一筆。
相比北大校友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同樣在教培行業打拼的李永新知名度較低,但其家族實際上已連續兩年蟬聯教培行業首富。
3月3日,作為名譽校董、中公教育集團董事長、1995級校友,李永新和他創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會,給北大捐贈了10個億。據北京大學官方微信信息顯示,這是李永新的第三次捐款。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經給北大捐贈了1億8千萬,再加上此次捐贈的10億元,李永新已經累計給北大捐贈了11.8億。
中公教育集團董事長李永新
11.8億什么概念?據《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名》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大學接受的捐贈總額為31.87億,也就是說,李永新個人的這次10億元的捐贈,就占了北大往年捐贈的1/3。
但從李永新看來,10億還遠不夠。他在捐贈儀式的現場說,“中公教育一定要再努力些,再拼搏一些,未來為社會、為教育捐助的第一個100個億也一定要給北大”。
“一點都不意外!我入職參加企業文化的培訓時,就被培訓者告知了李老師是個善良且知恩圖報的人。在創業最艱難的時候,民生銀行給了他第一筆貸款,現在中公員工的工資卡都是民生銀行的。李老師是拿著助學金在北大讀完本科的,現在回饋他的母校太正常了”,一位中公前員工對《深網》透露。
不過,從公司2019年及2020年前3季度的凈利潤看,公司一年的凈利潤也沒到20億元。現在李永新豪擲10億元捐給了自己的母校,這么多錢從何而來?
“這主要源于中公教育的股權結構和李永新的資本運作”,有接近中公教育的業內人士對《深網》透露。
從北大走出的教育首富
1976年,李永新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還有3個兄弟姐妹。李永新曾公開表示,“自己兒時上學的學費都是父母挨家挨戶去借來的,所以自己從小就明白,‘要好好讀書,否則一輩子就要熬窮’的道理”。
1995年,19歲的李永新考入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專業,開啟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在李永新4年的大學時光里,北大食堂為貧困生提供的“三毛錢一份的蝦米炒白菜”一直是人間美味。1999年,即將畢業的李永新走到了生命里的首個十字路口,讀研還是工作?
此時,從北大走出的創業者俞敏洪已經小有名氣,北大學生教育創業風氣濃厚,23歲的李永也新選擇了第三條路,自己創業。當年6月,李永新爭取到了一筆30萬的資金支持,和一群北大畢業生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素質教育公司。
李永新選擇創辦素質教育公司有個大背景,這一年,中國教育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
1999年6月16日,原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通知,決定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總人數達到153萬。擴招意味著學生畢業后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此時創業和報考公務員就成了大學生就業的重要的出路。
但李永新的首次創業之路并不順利,一個月后,投資人撤資。創業失敗的李永新帶著團隊搬出了北大,困難時連600塊房租都付不起。當年的《東方時空》播出的《創業上、下》就記錄了李永新這兩個月從開始到失敗的整個過程。
2001年左右,很多學生找到李永新的導師請教關于公務員考試相關問題,但其導師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于是推薦李永新去給那幾個學生輔導申論,結果這些學生都通過公務員考試,這讓李永新看到了公務員考試培訓的機會,開始在這個領域籌備創業。
為了招攬生源,李永新于2002年創辦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這個網站成了他日后創辦公司的重要流量入口。2003年,李永新正式成立中公教育集團。
“沒有成功的企業,有時代的企業,所謂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張瑞敏曾如是說。
從中公教育的發展路徑看,李永新顯然踩準了各個時段的政策節點。
2003年,國內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從2002年的6萬余人增至12.5 萬人,自此,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就以直線增長的態勢開始攀升。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曾做過統計,2004年-2009年,通過國考報名資格審查的人數分別為18.2萬、31萬、54萬、74萬、80萬、105.2萬。2009年,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此后的8年報考人數一直保持在百萬以上。
中公教育的發展與國考報名人數激增保持同步發展軌跡。2005年,中公教育開始了全國化的嘗試。李永新通過代理的方式,與30余家地方性培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在同行業中率先完成了全國市場布局。
2010年,中公教育轉型做直營,并開啟了擴張之路。2010年公司營收30.39億元,2018年營收高達62.37億元。
踏準公考培訓市場節奏的李永新對資本市場的政策也非常敏感。2017年9月1日,新《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教育資產證券化速度進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為教育產業打開證券化大門。
2個月后,亞夏汽車就發布公告稱,擬以股票發行的方式購買中公教育全部股份,中公正式開啟了借殼上市之旅。
2018年底,中公教育正式取得證監會的批準,借殼上市公司亞夏汽車登陸A股市場。2019年2月21日,“亞夏汽車”正式更名為“中公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中公教育的“借殼上市”附有對賭協議,按照規定,中公教育在要2018年至2020年這三年分別實現9.3億元、13億元、16.5億元的凈利潤。
中公2020年年報預計于2021-04-29披露
借殼上市后的中公教育開啟了狂飆增長模式。據其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在全國超過1,000個直營網點展開經營,覆蓋300多個地級市,并正在快速向數千個縣城和高校擴張。”
從營收和凈利潤上看,2019年,公司營收91.76億元,同比增長47.12%;凈利潤為18.05億元,同比增長56.52%。
與業務快速擴張相伴的是中公教育市值的大漲。2019年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繼好未來、新東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億的民營教育公司。當年李永新和其母親魯忠芳以600億元的財富值成為民營教育領域新晉首富。
2020年,李永新又以945億元財富值再度蟬聯教培行業首富。
10億的捐贈從何而來?
從中公教育的股權結構看,其前三大股東都是中公教育的“自家人”,分別為李永新的母親魯忠芳、李永新本人、中公教育聯合創始人王振東。
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魯忠芳持有公司股票2550549260股,占總股本41.36%;李永新持有113141512股,占總股本18.35%,王振東持有962471418股,占總股本15.61%。也就是說,李永新和他母親的持股占比共59.71%。這就意味著中公教育一半以上的股份都掌握在李永新家族手里。
以中公教育2021年3月3日的總市值計算,魯忠芳和李永新手里持有的股票價值分別為832億元和369億元。僅從李永新手持股票的賬面價值看,給自己母校捐10億不是難事。但這些股票僅是“堆在”賬面上的錢,李永新的“變現”主要通過股票質押和分紅
圖為李永新母親魯忠芳歷次質押股票情況;數據來源:wind
據《深網》統計,從2019年5月開始,李永新曾11次質押手里的股份,其中,七起質押已經贖回,還有4起未解押。而魯忠芳于2019年12月及2020年4月質押了兩次股票,分別將于2022年及2023年到期。
李永新通過質押股票拿到了多少錢,我們以李永新最新的2次質押為例來計算。
2020年6月24日,李永新向國泰君安證券質押了3634.5萬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當天收盤價27.87元/股計算,這些股票價值約10.1億,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質押率計算,李永新共質押出了4.04億元。
2021年2月9日,李永新向中信證券質押了3635.16萬股股票,按照中公教育當天39.42元/股的收盤價看,這些股票的價值約為14.3億元,再按照主板上市股票0.4的質押率算,這次共質押出了5.72億元。
但質押股票只是其資金來源的一部分,更多用于公司運營,李永新的收入主要可能來自公司分紅。
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中公教育公司的現金分紅總額148,017.59萬元,按照2019年李永新18.35%的持股比例,李永新2019年能分得約2.72億元;而其母親魯忠芳2019年持股比例為41.36%,約能分紅6.12億元。
也就是說,僅僅現金分紅,李永新及其母親一年就能拿到近9億元。
一路高漲的股價、多次股權質押、超高額分紅,這都成了李永新家族登頂教培行業首富的底色,也部分解釋李永新給北大捐款10億的底氣。
不過在中公教育的員工眼里,李永新一點沒有“首富”的樣子。“李老師看上去很節儉,一年就那么幾件白襯衣換著穿”,上述前中公教育員工對《深網》說。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