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7日新媒體專電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月3日發表題為《私人太空任務加劇生物污染風險》的報道稱,人類的太空活動可能導致其他天體遭受生物污染,也可能在返回任務中導致地球遭受生物污染。如果火星存在細菌,這些細菌來到地球上就可能“大殺四方”。全文摘編如下:
老鼠、鵪鶉、淡水小魚、蟑螂、飛蛾和蒼蠅。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月球巖石粉末注入這些動物的體內(其中老鼠通過靜脈注射,其他動物通過食物輸入)。阿波羅-11攜帶月球樣本返回地球。三名宇航員進行了為期三周的隔離,他們帶回來的寶貴“貨物”也在幾個月的時間中接受檢測。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是為了確保人類采集的首批地外物質不會對地球造成污染。
行星保護是預防太陽系遭受生物污染條款的學名。人類可能導致其他天體遭受生物污染,也可能在返回任務中導致地球遭受生物污染。蘇聯一號衛星發射一年后(也就是1958年),人們確立了行星保護標準,并設立了航天研究委員會——隸屬于國際科學理事會。
美國國家航天委員會(NSC)2020年12月發布的一份文件為行星保護的實質性變革奠定了基礎。文件指出,這份責任不應只由NASA承擔,還應由政府承擔,要發揮“衛生部門的關鍵(協調)作用”。NSC提醒道,阿波羅任務后,避免地球和其他行星遭受傷害的手段幾乎沒有發生改變。NSC稱:“鑒于私人行業的能力和活躍度迅速提升,美國企業極有可能在尋找(地外)生命的行動中成為關鍵參與者。然而,就行星保護而言,私人任務的批準和監管流程并不明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太空競賽的主要私人角色。除了在可再利用發射和航行設備上取得的成功外,這家公司還研發出可抵達火星并返回地球的新飛船,并預計在2024年進行首次旅行。英國維珍銀河公司也對在火星上開展任務表現出興趣。
行星間污染究竟存在哪些危險呢?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天體生物學中心研究員維克托·帕羅說,如果火星存在生命,“那么它們極有可能是地下生物體,例如能夠在無氧、少水的條件下繁殖且以鹽和鐵為能量來源的細菌”。這些細菌在地球上“大殺四方”是科幻作品的一種假想。帕羅說,火星細菌或許已經適應了這個星球的極端環境,因此將它們引入地球可能會導致其無法存活,不過地球上也存在與火星類似的極端環境。
帕羅說,在40億至16億年前可能發生過交叉污染的情況,當時地球和火星都接收到了來自對方的小行星。帕羅還說,對來自火星的物質采取隔離措施足以消除這種潛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