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定投了20期,每期投1萬,現在投第21期
乙:之前20期都不投,現在一次性投21萬
這兩者有啥明顯的區別么?
買入成本
甲和乙的區別在于呀,這是多數人的答案。
因為定投的原理不就是“分批投資,均攤成本”嗎?
但是,這并非一個特別正確的答案。畢竟甲和乙的買入成本還有相等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
A基金的凈值走勢如下圖
上圖凈值表現均非真實數據,僅為說明所用。
第21期時,A基金單位凈值為1.23元,而定投A基金21期的平均買入成本也是1.23元。
也就是說,在第21期一次性買入和總共21期定投算下來的平均買入成本相等。
說好的“分批投資,均攤成本”呢?定投的作用體現在哪?
如果沒弄懂這個問題,你就不算真正弄懂定投。
“分批投資,均攤成本”是定投的原理,但并不能算定投的優勢。
上面的例子說明,在震蕩行情中,一路定投和最后一次性買入的成本可能接近,甚至相同。
而在下跌行情中,定投不如最后一把抄底的成本低。
比如下圖中,B基金凈值一路下跌,從第1期的1元跌至第21期的0.3元。
定投B基金21期的平均買入成本是0.56元,而此時一次性買入的成本是0.3元。
上圖凈值表現均非真實數據,僅為說明所用。
在上漲行情中,定投又比最后一把梭買在高點要好。
下圖中,C基金凈值一路上漲,從第1期的1元漲至第21期的2.1元。
定投C基金21期的平均買入成本是1.44元,而此時一次性買入的成本是2.1元。
上圖凈值表現均非真實數據,僅為說明所用。
當你開始定投的時候,未來的行情是漲是跌是震蕩皆有可能,雖然定投是分批投資,但從買入成本的角度看,并不一定比看準時機一次性買入更好。
盡管“分批投資,均攤成本”算不上定投的優勢,但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定投仍然是比一次性買入相對更合適的股市投資方式。
畢竟股民是這樣的:
滬深兩市成交量和上證指數的走勢對比
數據來源:wind
基民是這樣的:
全市場偏股型基金份額變化
和上證指數的走勢對比
數據來源:wind
他們都很像——人貪我更貪,人慫我更慫,追漲殺跌。
一把梭買在底部比定投的買入成本更低,但是敢于逆市出手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事前誰又能知道,底部在哪?
把時間倒回21個月前,2017年2月,大盤還在3200點附近,
甲:從那時起,每月定投1萬,直到現在(大盤2650點)
乙:現在一次性買入21萬
雖然乙的成本低于甲,但甲和乙,哪個更容易做到?
所以,即便定投的買入成本并不一定比一次性買入更優,但定投讓你不至于在股市底部哆哆嗦嗦不敢出手,錯過機會。
如果是上漲的市場,定投不會讓你一把買在高點,成為待割的韭菜。
定投的好處還不止于此。
它形成了一種投資紀律,一種投資慣性。
再回到上面的例子,有人鼓起勇氣,逆市出手,執行了乙(現在一次性買入)。
然而,如果后期市場繼續下跌,就會很痛苦——既不舍得止損,也不敢(或者沒錢)補倉,被“套”住了。
而定投則無視下跌,每月繼續扣款,能把握更多在低點買入的機會,心態相對也會輕松許多。
最后再多說一點。
定投的錢和一次性投資的錢,是兩種錢:
一次性投資,用的是你已有的錢,因為一下子就要投進去;
定投,用的是你未來掙的錢(工資等固定收入),分批投入。
這是并行不悖的兩種投資。
一次性投資有不小的機會成本(其他投資選項產生的收益),投下去恨不得市場馬上漲、快點漲,所以很容易“追漲殺跌”;
定投由于資金不斷流入且投資周期長,可以容忍在短期內低收益甚至負收益,是一種“等得起”的投資,而市場的天平往往倒向更有耐心的那一方。
在華爾街摸爬滾打多年,反復贏得又輸掉幾百萬美元后,我想告訴你,給我帶來黃金萬兩的并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我的等待。明白了嗎?我的不動如山!
——杰西·利弗莫爾
股市低迷的時間誰也無法知道,有時會長得超過人的忍耐極限,而定投就是用“等得起”的錢做 “等得起”的投資。
關鍵詞: 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