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的第一版白皮書至今,區塊鏈已經走過了十年的發展歷程。到2018年,區塊鏈脫離數字虛擬貨幣走向行業應用的態勢逐漸清晰。從國內外行業巨頭的最新消息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IBM、Oracle、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公司在布局區塊鏈,其他傳統行業如沃爾瑪、馬士基也在其業務中采用區塊鏈技術,落地行業應用是區塊鏈發展的未來趨勢。
電子科技大學的夏琦教授是專注于區塊鏈技術研究的學者,但同時在接受數據觀采訪時也提到:“技術研發是基礎保障,應用才是最好的實踐證明。”她深知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成果只有轉化為行業應用、服務于實體經濟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
【夏琦簡介】:
電子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塊鏈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大數據共享與安全工程實驗室主任、迅鰩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國信優易首席安全官
夏琦所帶領的研發團隊從2014年,在國內對區塊鏈這個概念還少有人知的時候,開始進行區塊鏈的相關研究,2015年整個團隊瞄準數據區塊鏈業務,到現在已經有4個年頭。在這四年中,團隊研發推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RayBaaS平臺,并在倉儲物流、金融、能源、政務等多個領域投入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夏琦及其團隊既是技術的研發者,也是區塊鏈應用的推動者,正如她曾在一次區塊鏈活動中演講所說:“滿足真實社會的需求、為行業服務,是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是義不容辭的職責。如何讓技術能力跟得上業態需求和政策需求,則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不斷攻破新的技術難點。”
然而技術成果轉化為應用并不是那么容易,對于如何更好地投入應用,夏琦認為,要想讓區塊鏈技術真正為各個行業、產業、地方政府賦能,一定要做到和具體業務、具體管理緊密結合起來。那么研發成果如何做到和具體業務相結合?在轉化的過程中,目前最大的難點又在哪里?
另外,隨著區塊鏈逐漸開始投入到行業應用,相關的人才短缺問題也日益突出,國內外高校相繼推出區塊鏈課程,希望加快人才培養。作為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導師,在夏琦看來,區塊鏈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特質?其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開設了哪些相關課程?
以下為采訪實錄:
Q:關于區塊鏈,您和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我們主要做的是“數據區塊鏈”。從最早的交易數據,到后來的復雜業務數據,到現在的產業大數據,每個階段對技術的要求都不同。
例如,交易數據區塊鏈要求的是“大并發”,當時我們重點研究交易業務過程中資源的分片技術、交易背書的路由技術,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拓展出幾萬到十幾萬的并發交易能力;復雜業務數據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在《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里提到的支持主權、含監管審計能力的區塊鏈技術,在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是最早突破的一支團隊。
Q:這些研究成果有沒有投入到產業應用?
我們基于研發成果,推出了一套RayBaaS平臺。這是一個可以支持全社會、多角色、共贏模式的數據流動式的業務支撐平臺,平臺上的數據是異形異構的。在區塊鏈上存儲交易信息、業務摘要、相關數據密鑰,鏈下可以對接海量異構數據,這種模式打通了“業務、細節、安全”等各個環節。
這個平臺是我們研發成果的集合,目前已經申請了3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也在頂級期刊中發表了10余篇論文。在近兩年的時間里,RayBaaS平臺已經在倉儲物流、金融、能源、政務等多個領域投入應用了。
Q:作為技術研究學者,您如何看待區塊鏈的技術研發和應用之間的關系?
技術研發一定是基礎保障,應用才是最好的實踐證明。
但最大的困難就是從基礎保障到應用實踐的過程。這也是很多技術無法突破的壁壘。不僅僅是區塊鏈技術,所有的行業,尤其是高新技術行業,都存在著從技術到成果到產出的轉化難題。
區塊鏈作為一個底層平臺是具有共性的,但它賦能到各個行業的方式卻各不相同,主要是解決行業發展的迫切問題。比如在金融投資、信貸等領域,主要幫助資金方證實借貸方的信用水平、還款能力等;在能源領域,則主要幫助產能方打通銷售渠道與能源使用方。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自身需要參與并提供業務資源,政府部門則需要重點對交易方、交易模式以及資金等進行監管。
Q:區塊鏈技術成果轉化為應用難在哪里?
從目前的行業環境來看,區塊鏈技術相比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具備政策支撐。國家層面大力支持發展區塊鏈技術,也為我們區塊鏈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打了一劑強心針,各級政府、各行業的領軍企業都在尋求區塊鏈的實際應用,這是其他技術所沒有的大環境。
二是區塊鏈技術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但在場景應用上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就這點而言,區塊鏈的春天還遠沒有到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由于區塊鏈技術的復雜性,現在轉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意識,二是技術壁壘。
新技術的應用需要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兩個途徑的探索,這既考驗決策者的前瞻性和遠見卓識,也考驗技術本身的實力。區塊鏈在技術上的應用和優勢不言而喻,但要大面積的行業應用需要敢于吃螃蟹的大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參與,這是需要膽略的。
近幾年,我們也在積極地和政府、企業進行探索,也希望有更多的成果落地、推動區塊鏈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
Q: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成果如何賦能實體經濟?
區塊鏈落地實體經濟,就是要解決一些行業痛點問題。
例如,去年,我們與攀鋼積微集團達成合作,共同探索區塊鏈在鋼鐵行業的落地應用;去年年底,我們共同發布了積微倉儲區塊鏈平臺。
常規鋼鐵行業的倉儲平臺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現存業務中金融信息共享不暢導致服務質量差、電商平臺大宗交易安全支撐不足、遠程發貨實施中信任危機重重等。另外,貨權歸屬難證明、貨物交易過程繁瑣、交易安全級別低、公信力低、記錄難追溯等等都是鋼鐵產業鏈中的業務痛難點。
我們做的就是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偽造、不可更改、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的特點,把攀鋼的鋼卷資產化,記錄貨物入庫、出庫、貨權轉移等資產全生命周期的流轉過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倉儲系統中,貫通了金融鏈、生產鏈、物流鏈、供應鏈,打通進、存、銷、錄等資產全生命周期環節,從而實現了整個產業閉環管理。
Q:從人才的角度來看,區塊鏈的研發和應用對人才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區塊鏈技術由于其復雜性和系統性,對技術人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需要了解計算機網絡、點對點通信、分布式計算、加解密算法、數據庫等一系列的知識,所以很多的學生畢業后直接從事區塊鏈技術研發會相對吃力一點。
目前,區塊鏈行業現已經進入行業爭相應用落地的階段,對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且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只要是有區塊鏈業務的公司,對區塊鏈人才都是奇缺的。
在實際業務中,我們需要對區塊鏈知識有一定了解的產品人員,可以描繪區塊鏈在各種場景的應用;也需要能夠熟練掌握區塊鏈各項技術的高級框架師;還需要熟悉某一項區塊鏈技術的專業性人才,來進行技術攻關。所以說,高校開設區塊鏈基本課程,將區塊鏈作為一個方向來培養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Q:電子科技大學設置了哪些區塊鏈的相關課程?
我們在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中除了著重以上專業課程的設置之外,還設立了《區塊鏈與數字經濟》和《區塊鏈與虛擬貨幣》兩門專業選修課,就是為了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搭建起符合區塊鏈技術要求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區塊鏈人才。另外,電子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依托區塊鏈研究所的背景,在人才培養中也積極引入區塊鏈方向。
Q:技術和人才都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在您看來行業的持續發展還需要哪些因素?
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已經成為公論,它可以為現有社會構建信用體系、公平模式等新事物,因此在法律、政策改革等方面也是有迫切需求的。典型的如:對于由政府主導的公鏈,甚至一些行業巨頭組建的聯盟鏈,它們的公信力與審計監管能力的認定、平臺出具的信用證明的社會公信力與政府服務的聯動應用等方面,都需要盡快推進。
關鍵詞: 區塊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