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全民理財的時代,我們一般會按照風險承受能力,把投資者分為:積極型、穩健型、保守型。
如果嚴格按照風險承受能力來分的話,幾乎90%的人都是保守型投資者。
但如果按投資心態或者說投資目標來分的話,又有一多半的人是抱著“穩健”甚至是“積極”的心態來投資理財的。
錢嘛,當然總是越多越好。
直到投資出現了虧損,才會把那些明明承受不了高風險卻還指望高收益的人們打回原形。
講到底,什么樣的風險承受能力,就最好嚴格匹配什么樣的投資方式。
對于保守型投資者來說,關于投資理財的第一條忠告是:投資最首要的原則是守住本金,而不是跑贏通脹。
跑贏通脹如果真的這么容易做到,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專業機構花費大量的精力,天天在那跟金融市場斗智斗勇了。
尤其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少輸通脹好過老本失守。
第二條忠告是:對99%的工薪階層來說,投資理財的收益只是一個輔助。認真工作,提升自己,并以此獲得更高的職場收入,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承受風險的精神壓力也是有限度的。與其把寶貴的時間和業余精力花在選股、選基金上,還真不如好好工作,天天向上。
如果你選對了行業,公司給力,自己也足夠爭氣,是完完全全可以賺到大錢的。
第三條忠告是:既然要投資理財,就不要當“巨嬰”。
90%以上的人,都幾乎不會仔細閱讀自己所買產品的說明書,而只會粗略的比較一下收益和周期,看看背后機構的品牌和實力,就作出了決定。
投資理財,是一個以管錢為中心、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的周而復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你精于收益率之間的比較,也應更多了解收益率背后的那些真正關乎你資產安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