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政府和社會完成一體化合作治理于洋老師報告
需要認真思考AI技術的無效問題和負面效應龔克教授發言
I-AIIG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指出,人工智能如此快速地進入公共治理帶來的隱患需要分析,公眾對企業的信任的讓渡條件和前提是公共部門能很好地保護數據。如何均衡傳統治理和新型治理的方法,以及技術和常規管理手段的平衡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究。從人工智能賦能疫情防控的經驗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治理不僅在中國發揮作用,而且在快速測溫設備等方面貢獻其他國家,服務于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曾毅教授發言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教授、人工智能與數據治理中心主任馬克·芬德利(Mark Findlay)在發言中指出,報告的內容與其正在進行的研究相互印證,將AI與商業和社會生活結合具有重大意義。他強調,“對人工智能的治理”和“使用人工智能來治理”的內涵不同,在研究人工智能治理時需要更加明確方向。國外在私人數據和公共數據之間有明確的防火墻,但中國在企業和政府的大規模數據共享方面有很多寶貴的經驗。當然,我們也需要認真思考AI技術的無效問題和負面效應。馬克·芬德利(Mark Findlay)教授發言
中國將算法思維應用到公共治理方面十分超前張薇代表發言
I-AIIG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副理事長、美團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夏華夏指出,報告很好的解釋了系統化治理的概念。他認為場景是人工智能第四個重要因素,企業規模的增長伴隨社會責任的擴大,企業和政府之間需要有特別好的樞紐部門,達成更好效率。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是一個非常好的交叉組織,可以為產學研一體提供更好的助力。夏華夏發言
I-AIIG戰略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副理事長、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楊帆指出,面對人類命運的共同挑戰,積極發揮AI等新技術的巨大潛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匙。新技術要想發揮重大作用,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一體化治理。一體化治理應當結合制度、技術、法律實現多利益相關方綜合治理。政府天然擁有大量數據和巨大治理需求,企業善于挖掘數據價值并服務社會,兩者有效協同,可以充分發揮數據巨大潛力,推動數字社會大發展。楊帆發言
在專家自由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圍繞AI參與中國疫情治理的實踐展開熱烈討論。I-AIIG首席專家、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教授陳琪指出,治理的“正面性”和“負面性”的平衡性非常重要,中國和西方的一體化合作模式的內涵不同,日本和韓國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需要從事實層面深化認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楠指出,公眾對于隱私的態度需要從國際經驗比較中找尋邏輯,個人隱私讓渡給政府和企業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人工智能是較為頭部的技術,需要將技術光譜進行劃分,區分算法主導和用途主導,進而體現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意義。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張熠天指出,工業信息化是一種方法論,工業信息化3.0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是技術和模式引領驅動。企業作為重要的治理要素,其自治力在助力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陳琪教授發言
最后,I-AIIG副院長梁正教授做總結發言,他首先對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表示衷心感謝,指出推動人工智能治理領域的對話交流是研究院的重要使命,研究院未來將繼續秉承開放理念,針對人工智能前沿實踐與場景,集聚國內外專家智慧,提出具有全球意義的治理方案。梁正教授發言
據了解,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是2020年4月由清華大學批準成立的校級科研機構。依托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與國際治理方面的已有積累和跨學科優勢,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國際治理重大理論問題及政策需求開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華在該領域的全球學術影響力和政策引領作用,為中國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國際治理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