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0人成員劉煜輝。
4月17日,“2021清華五道口金融賦能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0人成員劉煜輝作了主題為“美元超級擴張周期下的兩極世界”的演講。
談到美國國債,劉煜輝表示,今天巨量的美債最后只有一個實質性的買家,那就是美聯儲自己。來自西方憲政制度層面的約束幾乎完全消失,完全靠美元回流之類的市場機制來平衡,無疑給未來埋下了巨大的波動性隱患。超級美元擴張周期下,“高貨幣、低利率、高波動 ”不可避免。
劉煜輝進一步提出,中國將會進行真正實質性的發展模式轉型。金融周期的見頂回落以及信用的收緊都是我們今年面臨的大環境。科技將是影響未來的重要機會點。
劉煜輝還談到了人民幣升值背后的“遠”和“近”。劉煜輝認為,從遠程來看,人民幣長程開啟升值通道。他解釋稱,“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2035年中國要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4萬美元的目標。從現在的人均1萬美元到15年后2.4萬美元,按自然增長率來算,這15年每年復利為5%~6%。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其中一部分還是要靠匯率的升值。
此外,劉煜輝認為,從近程來看,人民幣名義匯率與真實匯率之間的“巴薩裂口”,增加克服通貨膨脹的工作壓力。
“通貨膨脹對應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模型,就是名義匯率和真實匯率之間的巴薩裂口,裂口沒有收斂,沒收斂的情況下還要張大,增加短期的通貨膨脹壓力。”劉煜輝說。
關鍵詞:
美元
超級
擴張
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