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間,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以下簡稱“《評價指引》”)。其中,新增研發人員占比不低于10%的常規指標。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修訂后,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將由原來的“3+5”變為“4+5”。
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將由“3+5”變為“4+5”據了解,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一是新增研發人員占比不低于10%的常規指標,以充分體現科技人才在創新中的核心作用。修改后將形成“4+5”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
具體來看,將《評價指引》第一條修改為:“支持和鼓勵科創板定位規定的相關行業領域中,同時符合下列4項指標的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
(1)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2)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
(3)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
(4)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不過,采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的上市標準申報科創板的企業可不適用上述第(4)項指標中關于“營業收入”的規定;軟件行業不適用上述第(3)項指標的要求,研發投入占比應在10%以上。
二是按照支持類、限制類、禁止類分類界定科創板行業領域,建立負面清單制度。
支持類方面,將《評價指引》第二條第三項修改為:“(3)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同時,更新后的《評價指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業務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三是在咨詢委工作規則中,完善專家庫和征求意見制度,形成監管合力。
四是交易所在發行上市審核中,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重點關注發行人的自我評估是否客觀,保薦機構對科創屬性的核查把關是否充分,并做出綜合判斷。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修訂新增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的常規指標后,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將由原來的“3+5”變為“4+5”。
2020年3月,證監會出臺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明確了“3+5”的評價指標體系,著重從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收入增長等3個方面,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特別突出的5種情形,來綜合評價企業的科創屬性。
具體來看,3項常規指標分別是: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
5項例外條款分別為:一是發行人擁有的核心技術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于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發行人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或者發行人的核心技術人員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并將相關技術運用于公司主營業務。
三是,發行人獨立或者牽頭承擔與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相關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四是,發行人依靠核心技術形成的主要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動的關鍵設備、關鍵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并實現了進口替代。
五是,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
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標對于本次修訂,證監會表示,科創板各項制度設計,必須緊緊圍繞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創新企業,這是檢驗科創板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
因此,本次完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總的思路是: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標,突出實質重于形式,實行分類處理和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豐富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并強化綜合研判。同時,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強化制度規則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提高科創板上市公司質量。
證監會發行部副主任李維友在4月16日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科創屬性評價指引發布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創板公司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應當結合科技創新和注冊制改革實踐逐步改革完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
證監會表示,2020年3月出臺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后,從一年來制度運行的效果看,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推出,增強了審核注冊標準的客觀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為科創板集聚優質科創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已超過250家,涵蓋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領域。
據2019年報顯示,平均研發投入占比12%、平均研發投入金額1.17億元,平均發明專利75項,均顯著高于其他市場板塊,未盈利企業、紅籌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等先后實現上市,科創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場包容性逐步顯現。
不過,證監會同時指出,在申報和在審企業中,也出現了少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認可度不高等問題,需要結合科技創新和注冊制改革實踐,進一步研究完善。
關鍵詞:
科創
屬性
評價
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