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體現了地區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各地區競相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工作重頭戲。在此過程中,少數以前營商環境口碑欠佳的地區,為盡快扭轉公眾的刻板印象,通過媒體大張旗鼓地“曬”出了成績。例如,據報道,某地區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專項調研,參與調研的屬地企業對當前營商環境現狀的總體評價滿意度超過99%。
通過統計調查而非典型個案曬成績,一般來說更有說服力。畢竟,典型個案存在以點概面之嫌。然而,如果統計調查設計缺乏科學性,也會產生誤導性的結果。筆者認為,上述報道中99%這一統計數據,就存在明顯的“自選擇偏差”,以致過度渲染了營商環境改善的成績。
那么,什么是自選擇偏差呢?就上述案例而言,其指完全由參與調研的屬地企業構成統計樣本,會系統性地遺漏對營商環境評價較低的那些投資者或者企業,進而導致統計結果對營商環境現狀總體評價的高估。
為了理解這種統計學偏差,我們不妨首先設想存在兩類投資者:
第一類投資者,在實地考察后對該地區營商環境評價較高,遂選擇在該地區投資建廠;
第二類投資者,在實地考察后對該地區營商環境評價較低,遂選擇不在該地區投資建廠。
顯然,統計樣本完全由參與調研的屬地企業構成,就包括了第一類投資者而排除了第二類投資者,這自然會拉高對營商環境現狀的總體評價。
我們再設想這個地區過去有很多企業,而這些企業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企業,在經營中對營商環境感到滿意,遂選擇繼續留在該地區經營;
第二類企業,在經營中對營商環境感到很不滿意,遂選擇從該地區退出。
顯然,統計樣本完全由參與調研的屬地企業構成,就包括了第一類企業而排除了第二類企業,而這同樣會拉高對營商環境現狀的總體評價。
當然,筆者并不認為,上述案例中統計調查機構有意利用自選擇偏差進行誤導。按照美國耶魯大學統計學教授加里·史密斯的觀點,自選擇偏差幾乎隱藏在所有關于滿意度的統計調查中。在《簡單統計學:如何輕松識破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這本暢銷書里,史密斯教授列舉了如下一個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一家航空公司曾打出廣告:在經常從紐約飛往芝加哥的商業旅行者中,84%的人更青睞這家航空公司,而不是其他競爭對手。
但蹊蹺的是,統計數據卻表明,在經常從紐約飛往芝加哥的商業旅行者中,只有8%的人選擇了這家航空公司。如果84%的人更青睞這家航空公司,那么為何真正選擇此家公司的人只有8%呢?
謎底最后揭曉——原來,84%這一統計結果所依據的調查樣本,完全由這家公司從紐約飛往芝加哥的一架航班上的乘客構成。史密斯教授最后不無調侃地指出:“選擇這家航空公司的旅行者更喜歡這家公司,這沒有什么好奇怪的。真正奇怪的是,還有16%的旅客更喜歡另一家航空公司。”
關鍵詞:
如此
營商
環境
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