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機場,600009)公告2020年度業績快報。
公告顯示,經初步核算,2020年度上海機場實現營收43.01億元,同比減少60.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7億元,同比減少125.1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3.82億元,同比減少127.72%。
對于出現虧損的原因,公告解釋稱,2020年以來,全球航空業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面臨嚴峻挑戰,行業受疫情影響嚴重、所面臨的疫情后果前所未有。此次疫情對公司各項業務開展和客戶經營影響較大,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及飛機起降架次大幅下降,2020年7月起,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國內航線業務量逐漸好轉,但受限于全球疫情狀況,國際航線業務量仍受較大影響,公司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業績出現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初步核算數據,報告期內,上海機場營業總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和基本每股收益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60.70%、122.67%、122.73%、125.18%、127.72%和125.29%,減少幅度均較大。
對此,公告解釋稱,主要原因在于,營業收入方面,公司按照民航局相關政策要求,免除了相關項目收費并降低了部分項目收費標準;按照上海市國資委相關政策要求對非公中小等企業相關租金費用進行了減免;因不可抗力事件及重大情勢變更等因素影響經雙方協商一致,公司決定與日上免稅行(上海)有限公司簽署《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報告期內相應非航空性收入較以往大幅下滑。此外,浦東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主體工程投入運營后,公司運營成本、攤銷成本同比增加以及本期新增大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致營業成本較大幅度增長。
1月29日晚間,上海機場發布《關于簽訂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當日上海機場決定與日上免稅行(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上上海”)簽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簡稱“《補充協議》”)。
根據《補充協議》,相關費用修訂自2020年3月1日起實施,上海機場據此確認2020年度免稅店租金收入11.56億元,較疫情前有大幅下滑。2021年-2025年免稅店業務收入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情的進展及浦東機場國際及港澳臺地區航線客流的恢復情況,具有不確定性。
可相對比的是,日上上海2017-2019年向上海機場支付的免稅店租金分別為25.55億元、36.81億元和52.10億元,占公司2017-2019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23.30%、39.53%和47.60%。
對于上述《補充協議》,國泰君安于2月1日發布研報解讀認為上海機場議價能力減弱。
國泰君安方面表示,上海機場的免稅合同調整方案低于預期,除了國際客流恢復不確定外,更大程度源于對機場免稅渠道長期價值預期的下降。具體表現在:
一是海南離島與線上渠道等降低了對機場免稅渠道價值的預期,機場議價能力減弱;
二是公司最終協商確認的全年免稅收入不到12億元(協議免稅保底收入為42億元),低于國泰君安先前按照實際與保底二者均值假設的27億元;
三是國際客流恢復不確定,且海南等渠道減弱中免對機場流量依賴,機場免稅租金議價能力減弱。新協議取消了保底與分成二者取高模式,第一,保底,金額未調整,但由免稅收入下限變為上限,且約定對應國際流量。疫情影響消除后,向上彈性消失。第二,分成,與實際銷售額脫鉤,改以2019年人均免稅收入為基準,主要與實際國際客流掛鉤。
由此,國泰君安在研報中維持2021-22年國際客流較2019年恢復20%/80%的假設。下調2021年免稅收入至14億元(原31),下調2022年至42億元(原63),并下調2023-25年至國際客流對應保底。
關鍵詞:
上海機場
去年
虧損
12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