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主辦的“產業互聯網生態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戎珂發布了《中國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報告》(下稱《報告》)。研討會還邀請知名學者、智庫專家、業界資深人士,一同圍繞“推動產業互聯網融通應用”開展了學術研討。
官方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營造繁榮有序的產業創新生態,發揮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大中小企業和社會開發者開放協作的數字產業創新生態,帶動創新型企業快速壯大。
《報告》通過測算分析,產業互聯網不僅會在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成為一大動力來源,而且可以改善就業,并在區域發展方面起到縮小數字鴻溝的作用。根據《報告》測算,2019至2021年,產業互聯網對GDP增長率的拉動分別為0.22、0.14、0.30個百分點,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促進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報告》結合“十四五”規劃綱要等文件,對產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認為在基準情形下,產業互聯網在2035年會占整個中國GDP的21%左右。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提升,以產業互聯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報告》在分析梳理國內外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的基礎上指出,未來產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的構建和發展水平,將成為衡量一國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全球產業互聯網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呈現出北美、歐洲、亞太三足鼎立的局面。盡管中國已經形成全球較大的單一產業互聯網市場,但產業互聯網生態仍處于發展初期。
因此,《報告》建議,加快布局產業互聯網政策、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資、積極參與產業互聯網國際標準制定、引導生態型平臺出海,鼓勵中國產業互聯網平臺在全球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
戎珂在發布《報告》時指出,健康的產業互聯網生態不僅有助于產業價值網絡中的核心企業實現業務的拓展,也能幫助傳統產業中處于弱勢的企業、創業者根據自身優勢及其互補能力創造出更多價值。
“因此,核心企業需要更多關注整個生態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共創,在追求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同步解決整體產業生態體系、人才體系及社會責任等諸多問題。”戎珂說。
《報告》發現,產業互聯網生態的核心企業在生態培育過程中發揮關鍵主導、協調和促進作用,并基于對產業互聯網生態的解構和剖析認為,產業互聯網的合作會大于競爭,難以形成壟斷型的超級大平臺。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表示,產業互聯網一定是連接上下游或者具備高度關聯性的產業生態,盡管產業互聯網平臺不可能像互聯網那樣爆發式的增長和發展,不太可能形成廣泛的、共性的所謂大平臺和萬物互聯的產業生態,而是生態規模和體量有限,但是具備更加專精特新的屬性和更大的產業鏈價值,未來將代表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李剛表示,產業互聯網生態是一個不斷把蛋糕做大的過程,是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共同獲益的過程。產業鏈上中下游平臺與合作伙伴之間是共生共贏的關系。平臺為合作伙伴降本增效,提供經營上的便利;合作伙伴用平臺提供的數字化工具和其他便利創造用戶價值,互利互惠,實現整體價值的循環和提升。
在隨后的圓桌論壇上,來自數字經濟、產業互聯網研究領域的多位知名學者、智庫專家、業界資深人士圍繞產業互聯網的解構與類型、產業互聯網生態的發展格局、培育理論、行業落地以及宏觀經濟貢獻等議題開展學術研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