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四年前曾說,印度的互聯網滲透率是與2008年的中國以及1996年的美國畫等號的。可以說是對印度互聯網市場寄予厚望。
這兩個年份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是中國和美國互聯網巨頭快速崛起的年份。2008年,騰訊、京東和阿里巴巴發展勢頭迅猛;而1996年,雅虎、亞馬遜、eBay也正風生水起。她認為,未來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下一批世界級互聯網巨頭誕生地。
瑪麗·米克爾的判斷不無道理。目前印度的互聯網滲透率為38.4%,低于中國的55%,從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歷程來看,印度互聯網確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滲透率并不代表一切,還要看互聯網用戶基數。目前,印度人口總量達到了13.11億,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中國,同時,印度擁有3.33億寬帶互聯網用戶,6.16億移動通信服務用戶,移動互聯網覆蓋率約為24.33%,用戶數約為3.16億,這些數字還在快速增加。可以說,印度互聯網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印度的人口結構也是吸引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印度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印度是一個相當年輕態的國家,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總人口的65%。年輕人對互聯網服務等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強得多,對互聯網企業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爭取的潛在用戶。
與此同時,印度的互聯網人才儲備也是相當可觀的。數據顯示,印度2015年15~24歲人口文盲率僅為9.8%,另外,印度傳統上就是一個軟件產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IT人才,但是因為國內經濟不發達等原因,這些人才大量外流到其他國家。近幾年,隨著印度經濟以6%~7%的速度穩步增長,印度人才市場也出現了高科技人才回流的趨勢。
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消費的角度看,還是從生產的角度看,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印度都是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市場。
開拓國際市場也是互聯網巨頭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對于國內的各大互聯網企業而言,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充分釋放,其平臺用戶數量的增長逼近天花板,ToC市場逐漸飽和,在國內繼續擴張后勁不足,它們的應對策略有二:第一是進一步深耕消費者市場,通過不斷采用新技術等持續優化用戶體驗;第二是從ToC逐漸轉向ToB,充分發掘企業端以及公共醫療服務等領域的發展潛力,這對擁有大數據云計算能力的互聯網巨頭而言,可以說是很自然但同時也是充滿了想象力的選擇。
但這一代互聯網巨頭無一例外都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它們不滿足于僅僅輸出某款產品,而是將自己整套商業模式進行輸出,比如阿里和京東已經開始向廣闊的全球市場投放其零售基礎設施。就連小米這樣以硬件產品起家的互聯網公司,也宣稱“我們將在印度復制中國最成功的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創業,2016年莫迪政府提出了“印度創業,印度崛起”的口號,從政策減負和資金支持兩方面著手,積極推動印度互聯網創業,以期建立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另外,聯邦政府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層面無現金支付系統以及統一身份系統等方面的努力,也有助于打通印度原來市場相對分散的現狀,形成一個活躍的、統一的大市場,從而促進資源的流動以及消費潛力的釋放。
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給了印度本土企業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絕佳機會,就像十幾二十年前的中國那樣。印度的市場和人口規模,決定了能夠在印度市場拔得頭籌的互聯網巨頭,也必然具備影響世界的能力。或許,印度也會出現這么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從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成長歷程中汲取經驗,讓印度成為下一個互聯網巨頭的誕生地。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作者 盤和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