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在疫情背景下突飛猛進,衡量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核心指標的在線服務指數上升為0.9059,指數排名大幅提升至全球第9位。
1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公布了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運行數據,2021年軟件業務收入94994億元,同比增長17.7%,兩年復合增長率為15.5%。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動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為疫情期間各種解決方案的迅速推出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準備。以“健康碼”為代表的應急信息系統,代表著我國在信息技術賦能疫情防控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應急管理在得到進一步重視的同時,也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國長期處于公共醫療衛生事件的應急狀態。我國進行了新時代的應急管理偉大實踐,從科技支撐、基層組織、物資保障、法制建設等方面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疫成績,成為21世紀人類應對全球性危機事件的典范。
目前可以判斷,未來我國社會必然會發生三個全局性的重大變革,即城鎮化、數字化、低碳化。由于這三個變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復雜性,都必然會對應急管理帶來重大影響,這三化既給應急管理帶來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是應急管理建設所要依托的現實條件,還是應急管理最終將要實現的目標和狀態。
城鎮化是我國進入小康社會的一個重大變化,新型城鎮化將是伴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又一輪重大變化。城鎮化對于應急管理體系的影響主要在于:應急管理主要服務的對象是人,當主要的人口都聚集于城市中,應急管理的重心也自然要圍繞著城市來布局,未來的城市建設必須把加強應急能力作為一條基本考慮和基本特征,應急能力要和城市建設同步開展甚至適度超前,城市應急能力的水平,決定了城市中人民生活美好程度的水平。中國的城鎮化本身不會和任何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相同,有巨大的探索性。
數字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這是毫無疑義的。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最直接變化,就是人的聚集不僅僅存在于物理空間的城鎮化上,還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網絡空間。這個虛擬的網絡空間和實際的物理空間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未來在利用網絡手段促進應急方面,我們真正要研究的命題是把體制優勢和網絡優勢結合起來,在應急管理方面走出一條其它國家都沒有走過的路,形成全球無人能比的信息化應急管理能力,變成最能體現我們制度優勢和道路自信的典范。
低碳化是另一個影響未來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非常能體現高質量發展特征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要自我革命,舍棄容易的、廉價的化石能源,用成本更高的綠色能源來實現對生態的保護,對地球的愛護。是當代人付出努力和代價,讓后來者享受更好的發展環境,體現了人類對子孫后代的責任心。低碳化將對未來社會進行非常全面深入的重構,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作為目前碳排放全球第一的國家,我國將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按照我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表,我國將會是世界上減碳速度最快,效果最明顯的國家,僅靠一己之力就能將全球溫度升高縮減0.2至0.3攝氏度。科學界公認碳排放引發的氣候變化是引起自然災害增多的主要原因,而人類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推動的低碳革命,又會在科技、產業、社會層面帶來一系列需要應對的新問題,二者疊加對應急管理提出重大的挑戰。
城鎮化、數字化、低碳化這三個變革本身都是極具綜合性的全面變革,涉及科技、經濟、產業、社會、法制、管理等方方面面。如何在這三大變革的背景下加強應急管理能力,重構應急管理體系,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具有很強理論和現實價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應急體系,則是應對三大變革的必然選擇,空間廣闊、未來可期。
在進入第二個百年奮斗的關鍵階段,應把以下三個方向作為深化產業互聯網發展、推動智慧應急建設的重點。
一是全面推動信息技術體系自立自強,為智慧應急建設奠定技術基礎。過去多年來,我國主要基于國外技術和產品,實現數字紅利;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完全依賴國外技術和產品,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大。必須通過信息技術的自立自強,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新形勢下發展數字經濟、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慧應急的基礎性工作。
二是大力加強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為深化產業互聯網奠定經濟基礎。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企業內部局部逐步擴展到全產業鏈和民生服務全場景,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數據、業務和能力在線協同,改造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深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三是著力構建智慧安全的新型治理體系,為智慧應急建設提供堅強保障。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在籌建城市智慧安全實驗室,積極探索應急安全產業數字化發展、綠色化發展、數字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