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在線旅游業展開自救,相關行業大佬紛紛走進直播間,開啟帶貨風潮。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旅游+直播”成標配,線下運營還是最重要,直播改變了旅游產品的營銷方式,并沒有改變旅游產品本身存在的問題,也很難給景點帶來實質性收入。
展開自救,在線旅游企業的“老大”紛紛走進直播間
近日,同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吳志祥、去哪兒網CEO陳剛等開啟了直播帶貨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已經結束了累計七場左右直播。
在線旅游企業的“老大”紛紛走進直播間,也是受疫情影響后的自救辦法。一些景區和旅游企業也調轉了方向,展開“線上自救”,紛紛舉辦“云游”直播活動。
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3月23日發布的首期數字文旅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在疫情防控期間,以數字內容為核心的數字文旅產業,異軍突起、逆勢上揚,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業態的流量大增。各大在線旅游平臺紛紛推出了云旅游項目,各地的博物館推出了2000余項網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了50億人次。
“旅游+直播”成標配,但線下運營質量不可少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防控期間,行業線下消費受阻,直播帶貨逐漸興起,成為全新消費渠道,直播經濟的火熱帶動了旅游消費的復蘇。這個意義上說,“旅游+直播”成標配,但線下運營還是最重要,二者如何相輔相成發展,找個最佳契合點,才是最重要的。
馬蜂窩旅游近期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旅游直播的觀眾往往先被直播內容吸引,進而才形成旅游消費決策。這要求平臺具備迅速聚集全球旅游達人、商家、旅游局的能力,在提供有趣旅行內容的同時,也要提供性價比超高的旅行玩樂產品。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OTA“旅游+直播”模式的意義并不在于疫情期間,“從市場表現來看,‘旅游+直播’或將成為OTA未來的標配。”
雖然旅游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旅游行業的復蘇,但用戶最看重的還是旅游產品的品質。同程藝龍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旅游直播現階段仍有紅利可挖,但是如何做好旅游直播,如何展現優質的文化旅游內容、帶動線上消費的實際增長,打造屬于旅游企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OTA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消費從線上完成交易,最終還會到線下體驗,線上消費與線下體驗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平衡。”
此外,在線旅游雖然能夠滿足人們的瀏覽需求,但是對于景區而言,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某景區負責人表示,包括旅游景區在內,更多的文旅企業希望通過在線旅游模式獲得更多市場推廣和產品銷售的機會。不少文旅企業在積極尋求新的營銷方式,嘗試新的推廣渠道。
業內人士張清認為,直播確實改變了旅游產品的營銷方式,但并沒有改變旅游產品本身存在的問題。牢牢把握住資源端和供應鏈,在產品和供應鏈上做出差異化,在線旅游的春天才能真正到來。
也有旅游行業觀察人士認為,與銷售面膜、化妝品、服飾、食品、家電等直播帶貨不同,旅游產品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是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比如參觀長城、故宮、華山、泰山、敦煌莫高窟等旅游景點,直播做得再好,還是無法與現場看到的真實景色相媲美。旅游講究的是人在景中游,才能感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這一點,希望引起正在做直播的在線旅游大佬們的注意,直播固然重要,而給消費者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感則更為重要。當然,個人認為他們本質上不是帶貨,更重要的是帶自己的品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