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暴露出生物醫藥的自主研發能力不平衡。”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時毫無保留地直指問題所在。
盧清君表示,雖然我國很快地分離和鑒定了病原體,但后續的生物制藥研發能力不足,生物制藥產品轉化不夠;醫療機構中掌握生物治療技術的團隊能力不足,人才結構和培養機制不合理,應對疫情專業人力資源不足。在他看來,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個方面不足。
第一,產業方面,缺乏一批引導性的生物制藥技術轉化機制和平臺。生物制劑、原研藥、生物技術、配套設備研發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存在很多瓶頸問題,需要通過示范模型探索新型產業發展模式。
第二,應對急性傳染病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儲備不足,包括藥品、耗材、防護用品。雖然平時可以減少庫存成本,一旦遇到突發重大事件,全國處于應急狀態,在線配送、物流等系統都會出現“失靈”的現象,儲備能力不足是武漢及湖北地區防控疫情的重大矛盾。
第三,設備方面,在應對分級診療的新業態中,缺乏有效分級裝備和有效共享,基層醫療機構缺乏必要的診斷設備;設備管理和物聯網信息互通能力不足,國家統一調配過程中缺乏設備調配信息。
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此次疫情會加速工業互聯網發展,會帶來大量投資,就像2003年非典一樣,非典加速了電商的發展,此次疫情毫無疑問也會加速工業互聯網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廣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時表示。
在這些新型基礎設施驅動下,傳統行業和傳統基礎設施也會向智能化加速轉型。此次疫情期間,5G在智慧醫療、公共出行、生活娛樂、生產辦公等領域已經有了大量應用。如基于5G的遠程醫療、機器人查房等醫療應用大大減少肺炎感染風險;基于5G的紅外測溫應用、遠程視頻監控快速篩查公共場所疫情隱患;基于5G的無人配送物流等。因為疫情的原因,這些應用快速落地。
工業互聯網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數據資源和開發者生態,在應急響應過程中有效支撐了政府和企業對于應用快速開發部署、供需對接和資源配置的需求;以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協作平臺工具,支持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等。
在李廣乾看來,雖然2003年的非典使電商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電商和工業互聯網發展還是有不同:工業互聯網需要較大投資,對硬件、軟件的要求較高,目前一般企業難以承擔;工業互聯網涉及很多領域,而每個領域需要的技術不一樣,而電商基本上依靠通用技術支撐。“此次疫情會把建設工業互聯網的緊迫性提前,并會迅速落實。”
受疫情影響,試劑、藥品、疫苗、醫療設備、工業互聯網等行業備受關注,“互聯網+醫療”也逐漸走進人們日常生活。“互聯網+醫療”將患者等待急救的時間縮短,隨著我國步入5G商用時代,“互聯網+醫療”將如虎添翼。
5G技術綜合了信息互聯、邊緣智能等技術,有望為醫院管理者獲知全面立體的運營狀況提供技術支撐,在醫療資源投入、科室人員安排、醫療質量和安全防護、藥品調配等方面有能力做到準確籌劃、科學安排。互聯網賦能傳統醫療是智能化、資源共享、效率提升,互聯網連接了醫療行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需要更多的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融合應用。
“‘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是遠程醫療、互聯網診療、互聯網健康指導。尤其在新冠肺炎的診療上,專家遠程指導可以減少病人的異地流動,可以為醫院救治患者發揮重大作用。”盧清君表示。
目前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已逐步成形,在線掛號及問診企業已從流量爭奪進入到了醫療資源擴張的比拼階段。據測算,2018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
盧清君表示,“互聯網+醫療”是國家戰略發展的一項國策,是綜合醫改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國家綜合醫改中,確立了‘互聯網+醫療’的新型生產關系,必定為新一輪醫療生產力的提升帶來無限動力。‘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將成為新一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此次疫情防控中,各地醫院紛紛開展互聯網復診和在線藥事服務,遠程醫療應用大幅度提升,在武漢新建的醫院中,5G通信、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也快速落地應用。
但盧清君認為,“互聯網+醫療”在前期的市場探索中走過一些彎路,國家新的政策出臺,還尚待完善,新模式在各地普及和推廣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毫無疑問,現階段無論是工業互聯網、5G,還是“互聯網+醫療”仍處于早期階段,但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即將大規模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前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