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再迎利好。在昨日國新辦發布會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表示,商務部將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增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作為近年來國際貿易領域中極具競爭力的新業態、新模式,中國跨境電商已異軍突起。而國內多地跨境電商發展也普遍從最初的試水“牽手”,步入到發展“熱戀期”。隨著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的逐漸打開,政策春風的頻頻助力,中國跨境電商產業或將駛入全新階段。
三大因素驅動增長,
產業紅利逐漸釋放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已迅速成長起來,并占領了對外貿易的“風口”。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已達2.7萬億元。并呈現逐年快速增長態勢。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突破5萬億元。到了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增長至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63%。2018年底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同比增長19.5%。預測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突破10萬億元。并預測在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增長至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7.9%。
跨境電商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三個層面。
首先,跨境物流、跨境支付和跨境通關等產業配套的成熟奠定了行業發展的基石。特別是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全球性物流網絡的構建交易規模日益擴大,使得跨境電商正成長為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
其次,作為新興業態,跨境電商在政策的扶持下得以快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促進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商貿交流。據公開數據顯示,近六年來,中國同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成功落地,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總額已經超過6萬億美元,投資超過800億美元。另外,進博會的舉行推動了跨境電商和國際品牌加強互利共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的表決通過,也為跨境電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再次,國內顧客消費升級,對跨境商品的訴求增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中產階層得到快速發展,“品質消費”逐漸成為主流消費觀,并影響到了各行各業。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海淘用戶規模將達到1.49億人。
產業快速發展痛點猶存,
線下重要性凸顯
應該說,我國口跨境電商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了四個階段,從個人代購起步,到專業代購體系建立,到海淘業務發展,再到2014年以來各種利好政策的出臺,互聯網巨頭利用流量優勢開始切入這一市場。
今年9月,阿里以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考拉。頭部平臺的整合帶來的競爭優勢為其他企業帶來巨大競爭壓力,也使各平臺開始加速在該領域的布局,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仍將進一步提升。
同時,行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也包括電商糾紛等問題。杭州互聯網法院發布《電子商務案件審判白皮書》顯示,2018年跨境電商糾紛已成為電子商務案件新的增長點。
據了解,2019年第一季度,洋碼頭海外買手代購被指“假貨”事件、天貓遭投訴銷售“過期香水”、小紅書被曝“種草筆記”作假等一系列的糾紛案件進一步暴露了跨境電商平臺線上經營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諸如消費者購買時因無法體驗商品而對商品品質不信任、售后服務環節不夠完善、平臺與用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較多海淘用戶認為物流服務、商品定價需要改善。此外,跨境電商線上平臺由于其不能直接觸達消費者,正品保障、售后服務的把控,也是受訪用戶主要詬病的問題。
而這一切都凸顯了跨境電商線下實體店重要性。
線下店發展空間巨大,
新零售或將引爆
從上述來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最大痛點在于商品正品保障。而從現狀來看,目前跨境電商在線下發展的覆蓋率較低,除了網易考拉之前在線下布局的“線下快閃店”“海淘爆品店”“線下旗艦店”和“線下全球工廠店”等,其他平臺的線下實體店仍較少。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受訪中國網民中有約四成表示沒有聽說過跨境電商線下門店,另外四成表示聽說過但沒有去過。而在線下門店優勢感知調查中,受訪網民認為,線下門店相比線上平臺,主要的優勢在于增強了購買進口商品的體驗感。消費者更傾向于在線下購買高單價進口商品,正品保證仍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話題。再加上“線上產品+線下場景”一直是未來新零售的主流趨勢。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對于跨境電商行業而言,線上線下結合是必然趨勢。由于跨境電商用戶消費關注重點聚焦于商品質量,相較從跨境電商平臺上去了解相關信息,線下體驗的背書作用更加明顯,通過線下門店引流,再從線上平臺轉化和服務,將成為行業發展方向。而跨境電商雙線結合的發展趨勢,與新零售的理念相契合,未來新零售浪潮有望在跨境電商領域引爆。
隨著未來跨境電商線上線下之間的融合不斷加深,用戶良好的購物體檢必將推動產業迎來快速增長浪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