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消息,2019年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等科學家參會,在大會現場,三位科學家針對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展開討論。
很多人擔心人腦被機器取代后,人還是不是人?對于這種恐慌,魯白教授給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現實社會的今天,我們一部分的腦功能其實已經被機器“取代”了,只不過沒有直接從腦子里導出來而已。大家每天用的智能手機,它已經取代了人類非常多的本應該由我們腦子做的一部分,比如記憶,機器可以儲藏大量的信息而且非常準確調用出來后不會錯,而人的記憶很多情況下是不準確的,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弱。比如計算,我們現在還有誰用手做加減乘除,或者是用算盤,計算的功能完全是依靠了手機或者電腦在起作用。
▲從左到右:周忠和、魯白、薛瀾
魯白稱,其實手機是人腦的延伸,最終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把人腦一部分的功能直接導出來到機器上,這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另外我們用外界東西控制腦里面一部分的不足也是可以的,這是大眾應該逐漸接受的事實。
周忠和院士補充稱,科學對人類的改變從歷史上一直在發生,但是也有問題就是科學倫理的問題,隨著新的技術,比如像人工智能技術、神經科學技術,這些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科學的問題實際上并不是篩科學家自己在討論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我們不能把這些帶來的新的問題歸罪于科學,科學本身是無辜的,我覺得科學是雙性的,可以為人類造福,也會帶來危害如果不恰當使用的話。”
周忠和表示,關于科學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的倫理問題,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科學界所能解決的,這需要人文、科學界和整個社會來共同思考。
薛瀾院長則談到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他認為,人類探索未知,這種行為本身就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很多自然界的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的探索,有的時候要花很多年努力探索才能得到它的基本規律,由于它有這種不確定性,剛才涉及到一些重大研究,對他未來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其實也會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薛瀾表示,人類社會也有很多教訓,比如現在氣候變化的問題,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可能是當年工業革命時我們開使用化石原料,我們覺得這個原料非常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動力,但是幾百年后我們發現原來它會產生溫室效應,會對氣候變化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個是我們當時沒有料到的。今天從事科學研究,它可能產生的對人類社會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也許在短時間內我們是意識不到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