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隨著監管趨嚴,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野蠻生長階段結束,行業正向合規化的方向有序發展。”6月3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據初步統計,2018年共發布十余份監管文件,開出百余張罰單,累計罰金及罰沒總額2.064億元,超過上一年罰額的7倍。無論是在監管文件的發布數量,還是對支付機構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都表明第三方支付牌照資源在行業整頓過程中配置逐步優化,合規化、嚴監管是第三方支付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觀察網記者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不完全統計,百付寶、北京暢捷通支付、北京數碼視訊支付、隨行付、易寶支付、北京和融通支付、卡友支付、盛付通、東方電子支付、富友支付、上海電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付支付、拉卡拉支付、深圳瑞銀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在今年受到人民銀行的處罰。 與2018年大額罰金罰單密集出現相比,上述處罰金額大都在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金額不算大,但警示意味十足。自央行將第三方支付機構納入統一監管后,吃到罰單的支付機構不少,且監管有逐漸加強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因涉支付業務的違規的千萬元以上的阿丹至少6張;100萬-500萬元罰單8張,其中部分屬于較早一批獲得支付許可資質的知名持牌機構。
“堅持支付產業發展初心。以滿足支付服務需求為己任,圍繞民生改善和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前進,并積極籌劃服務實體經濟新舉措。”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代表人民銀行向《報告》的發布表示祝賀,并表示堅定支付產業發展信心。在改革創新中,堅持問題導向。在對外開放中,真誠歡迎國內外有實力的機構入場提供支付服務。在凝聚力量中,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基層落實。
《報告》顯示,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中,從交易規模變化來看,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逐漸下滑。互聯網金融屬于互聯網支付領域主要支撐行業之一。受監管收緊等因素影響,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等行業規模明顯收縮,導致互聯網支付行業整體規模下滑;但頭部電商廠商通過銷售激勵以及補貼活動等手段帶動交易規模增長,同時疊加航旅、出行、教育等行業的持續發力,電商主要平臺GMV出現明顯回暖,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財報均披露了良好的收入和利潤增幅,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互聯網支付行業交易規模的收縮態勢,下滑幅度逐漸收窄。此外,游戲、教育、物流等行業表現超出預期,渠道下沉帶來的新增用戶規模表現良好,也進一步帶動了互聯網支付行業交易規模的回升。
在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4季度》中,支付寶以23.55%繼續保持互聯網支付市場第一名,銀聯支付保持行業第二的位置,市場占有率保持在23.27%;騰訊金融以9.60%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三,前三家機構共占據互聯網支付行業交易份額的56.42%。
“由于支付巨頭和主要第三方支付收單機構將更多注意力轉向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行業規模繼續小幅下降。”易觀的報告稱。
“金融科技在中國發展迅速、應用廣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5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發言稿中表示,十幾年前支付寶便是在建設銀行的支持合作下,誕生、成長、壯大。如今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都與大中型銀行結成了合作伙伴關系,其它銀行也大力發展金融科技,與科技公司在資金籌集、賬戶開立、支付結算、普惠金融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效果十分顯著。
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支付機構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安全保障有待加強,尤其是整體市場環境秩序仍較為混亂,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性不足。
《報告》顯示,第三方支付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與服務規范,伴隨支付產品與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支付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摩擦會進一步增加。并且市場參與者眾多,普遍集中于線上線下的商戶支付、手機錢包等業務領域,業務模式與核心科技創新不足。 “支付市場規則和技術標準更趨完善與協調,監管一致性原則進一步明確,各類市場主體都在同一監管要求、同一規則下、基于統一市場環境開展經營,參與競爭。”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波認為,過度補貼、跟風違規、排擠競爭、市場套利以及損害消費者利益等不良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守法有序的競爭環境基本形成。
《報告》指出,第三方支付監管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政策的持續性和動態性是否得到保證,目前監管層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給予了高度關注,在持續性和動態性方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但實際執行中各方合力不足,各項監管文件實際實施的難度較大,且我國支付機構經營許可證更新期限為5年,時間跨度較大,難以真正實現對支付機構有效、持續和動態的監管。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