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安街頭或黃或綠的自行車成堆成排地落滿灰塵,一度以“共享”為名穿梭在古城大街小巷的新能源或燃油汽車也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共享”出行這個隨著互聯經濟風口而起的新興行業似乎開始遇冷。
曾經1小時200輛車被使用如今途歌用戶排隊退押金
成立于2015年的途歌是共享出行中的一個標桿企業,累計融資額超過5000萬美元:2016年末,獲得拓璞資本的3000萬元A輪融資;2017年10月,獲得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領投、真格跟投的2200萬美元B輪融資;2018年,完成2600萬美元B+輪融資。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資本青睞的公司目前正陷于困境。根據AI財經社的報道,從12月18日至20日,不少用戶紛紛前往位于北京市東四環的途歌公司總部討要押金。AI財經社在現場了解到,截至12月20日,按照途歌工作人員給出的每天退15個用戶的承諾,退押金的隊列已經排到明年的3月。
途歌于2017年12月入駐西安,當時途歌與東風標致聯合召開主題名為“LETS TOGO UP”途歌&東風標致出行風潮暨西安落地品鑒會,宣布全新東風標致2008在中國區首次亮相;200輛共享汽車,在不到1小時內被用戶開走,刷新了共享汽車的行業記錄。但這個雄心壯志只支撐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記者發現在今年9月就有人在百度途歌吧中發帖稱,“西安員工大量離職共享汽車途歌倒閉”。跟帖者有人詢問如何退押金,有人號召維權。
方興未艾干汽車的紛紛出手共享出行
目前汽車分時租賃主要有純互聯網創業公司、汽車主機廠商、傳統租車公司為背景的三大陣營。其中業界有觀點認為,以途歌為代表的互聯網背景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最薄弱。
與這個觀點互為印證的是,在部分共享企業陷入困境的同時,汽車主機廠商的共享出行之路正在熱熱鬧鬧中加緊前行。12月18日,上汽集團戰略發布“享道出行”。享道出行是上汽集團在一個月前剛剛推出的網約車平臺,自11月18日開始在上海試運營。其官方宣稱,試運營期間,平臺注冊用戶已經達到60萬人,累計行駛里程100萬公里。上汽集團總裁助理蔡賓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從2013年-2015年,網約車市場規模擴大6倍,預計從2015年-2020年,規模將再次擴大11倍。推出網約車平臺,是上汽基于對市場趨勢的判斷,以及布局移動出行業務的需要。除了新推出的網約車平臺,上汽旗下控股了一個分時租賃平臺EVCARD。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12月5日,東風汽車宣布獲得網約車經營許可證,將在“東風出行”平臺上運營網約車業務;11月21日,寶馬宣布在成都拿到網約車經營許可證,12月14日正式運營;10月24日,吉利與戴姆勒宣布將在華組建合資公司,布局高端專車出行服務;今年9月,長城汽車旗下歐拉出行運營平臺啟動運營,首批運營車輛在河北保定城區投放。而吉利汽車更是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曹操專車,截至今年11月中旬,曹操專車已在全國28座城市上線投放29000輛新能源汽車。
為銷售減壓車企轉型服務供應商
雖然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哪家共享出行企業宣布實現盈利,但汽車制造商涌向共享出行行業的腳步之密集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曹操專車的董事長劉金良所說:“車企不做出行市場,眼是瞎的”。究其原因,和車市銷量遇冷不無關系。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1-10月,乘用車共銷售1930.40萬輛,同比下降1.02%,從目前的情勢判斷,中國全年車市銷量將出現20余年來首次負增長。而政府層面繼續推出救市的可能性不大,車企從制造向出行服務綜合提供商轉型就成了應對之策。
雖然這能為汽車制造商減少壓力,但目前共享出行缺乏行業規范,共享汽車占用公共資源,新能源車停車問題以及安全規定等方面仍需完善,這都是所有涉足共享的車企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至于最終效果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