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6日公布上半年核心經濟數據。翻看這份半年報可以發現,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愈加明顯。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
有利條件之一,是經濟正固本拓新。隨著中國經濟結構持續調整,新動能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其規模已能夠與部分舊動能等量齊觀。
“生產效率的改善,疊加經濟結構的優化,有望為下半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表示,上半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0個百分點,這表明隨著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中國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正提速邁步。
在消費需求當中,新動能新業態也同樣呈現快速發展趨勢。1至6月份,中國網上零售額4081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大漲30.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1277億元,增長29.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7.4%。
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還源于民間投資穩住陣腳。民間投資反映了民營經濟擴大生產的意愿,是企業經營效益和企業家信心的“鏡子”,中國該指標近兩年一直相對疲軟。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97316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民間投資184539億元,同比增長8.4%,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在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看來,占固定資產投資約六成的民間投資當前已出現企穩回升勢頭,這為中國經濟維持上行走勢提供了內部動力。
民生經濟指標向好,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另一個例證。上半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繼續穩增。
就業數據更加亮眼。6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連續3個月低于5%,創下自2016年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建立以來的最低水平。較為充分的就業能讓收入不斷增加、環境持續改善,從而繼續支撐經濟在合理區間內運行。
上半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這一勢頭如何保持?答案是“韌性”二字。
“所謂韌性就是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我們的經濟運行都保持平穩”,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到6.9%之間,在如此狹窄區間內維持12個季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中國經濟韌性增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逐漸擺脫對外需的依賴。毛盛勇表示,從今年上半年主要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格局中內需是決定力量。
程實分析說,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8.5%,顯示增長引擎向消費端持續轉移。出口方面,貨物貿易順差連續8個季度同比收窄,表明隨著對外開放擴大和貿易再平衡,中國經濟增長對凈出口的依賴程度進一步下降。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前景被不少權威機構組織看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此前表示,中國經濟表現良好,改革已取得很大進展。世界銀行6月發布的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經濟活動保持強韌,并將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完)(記者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