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李會超(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我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號與與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正在進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器箭組合體轉運至發射區(圖片來源見水?。?/i>
回顧人類的航天史,當把人類送入太空還處于概念和想象中時,齊奧爾科夫斯基、馮·布勞恩等航天界的先驅們就已經提出了空間站的設想。從國外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過程看,發射和運行大型空間站,讓航天員在太空與地面間穿梭成為日常,是載人航天技術走向成熟的標志。
從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至今,在18年的歲月中,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成功進行了載人飛船和短期空間實驗室的發射和運行,完成了1992年中央批準立項時提出的“三步走”規劃中的前兩步,即將邁向自己的“成人禮”——建設長期有人駐留的大型空間站。
為什么各國紛紛要建空間站?別急,看完這篇,你就知道了。
具有軍事化色彩的空間站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蘇剛剛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時,就提出了各自的空間站計劃。除了在宣傳上占據先機、顯示自己國家技術實力的強大外,當時兩國設計的空間站還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
蘇聯早期的軍用空間站使用了“禮炮”的名稱,甚至還將一門機炮安裝到了禮炮3號空間站上,在沒有航天員駐留時,在太空中真的鳴響了“禮炮”,進行了一次實彈射擊試驗。
美國也曾經提出過MOL項目,通過航天員的在軌操作來監視蘇聯的軍事動態。由于當時美國尚未掌握交會對接技術,因此MOL設想對雙子星飛船進行改進,將航天員直接放入空間站內發射到太空中,完成一個月的偵查任務后返回。
禮炮3號同款機炮 (來源: russianspaceweb.com)
不過在之后,無人偵查衛星的發展使得空間站的軍事功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必要。
在空間站工程技術發展的同時,空間站存在的目的和執行的主要任務也逐步回歸了航天先驅們的“初心”:人類飛往深空的前哨站,人類在太空中的大型科學實驗平臺。
身兼數職的空間站
如果航天員要乘坐飛船去往火星,要在太空中度過數以年計的時間。在飛行過程中,航天員們將長期處于失重狀態,生理和心理還受到各種各樣不利因素的沖擊。一切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都要發生改變,甚至包括上廁所——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工程師霍華德就為此進行了不太成功的工作。而當霍華德真的進入太空后,各種壓力與焦慮使他近乎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