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通訊員黃美瓊“購物時,為什么你一刷臉就能支付呢?”這個問題出現在了中山小學一年級人工智能啟蒙教育課例《“認識”你的面容》。4月23日上午,中山市人工智能教學研討暨黃偉祥名師工作室學員教學交流活動(低年級專場)、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系列研修活動(信息技術專場)舉行,研討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學。
中山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研討活動。
低年級人工智能課堂:你更像誰?
在課堂教學觀摩研討環節,來自中山市實驗小學的陳宏珊、黃偉祥老師和中山市東區雍景園小學的宋曉玉老師分別上了一節研討課。陳宏珊、黃偉祥老師執教了小學二年級人工智能教育課例《AI告知:我更像誰》。老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經驗判斷自己與父母相貌的相似度進行猜想,并在“讀書郎”智慧課堂平臺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啟動學生的經驗認識。陳宏珊老師讓學生在人臉遺傳比對案例“韓雪的故事”中,感知影響人臉遺傳的因素。學生以“猜想-驗證”的方式,通過AI開放平臺上傳照片操作體驗,從而驗證自己的猜想。課堂注重學生的情境體驗,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關注學生的思維成長,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體驗和分享收獲自信。
陳宏珊老師讓學生根據經驗判斷自己與父母相貌的相似度進行猜想。
宋曉玉老師執教的是小學一年級人工智能啟蒙教育課例《“認識”你的面容》。宋曉玉老師通過設疑導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悟刷臉支付在生活中的便利性。宋老師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借助希沃授課助手,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了“百度AI體驗中心”中的人臉檢測、人臉對比和情緒識別。宋老師以“科普+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科普中成長,同時學生在課堂小視頻中感知人臉識別的簡單原理。課堂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向學生科普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
宋曉玉老師課堂向學生科普了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應用。
讓學生以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身份對話外部世界
在活動中,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黃偉祥老師作《面向學科價值:人工智能啟蒙課程的構建》專題講座,針對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黃老師從“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樣”,提出見解和反思。黃偉祥老師提出,低年級小學人工智能啟蒙課程,要立足于體驗中科普,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成長,提升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有溫度的學習環境。
黃偉祥老師指出:低年級小學人工智能啟蒙課程,要立足于體驗中科普。
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山市名教師、中山市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辦公室副主任陳明宏老師表示,本次活動作為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系統研修活動(信息技術專場),將技術應用于課堂,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統計、答題統計、拍照上傳等技術的靈活應用,給中山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研發展提供了示范引領。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信息技術教研員、編審朱光明老師指出,這兩個課例全方位流暢地展示了如何育人、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過程,在人工智能教學上具有引領、輻射、示范的作用。對于小學階段人工智能教學研究提升,朱老師指明了方向:第一個是感知方面的內容,第二個是表示和推理方面的內容,第三個是機器學習,第四個是人機的交互,第五個是信息社會責任,第六個是通過人工智能教學,讓學生以一個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身份建立與外部世界的對話,提升學習興趣,開拓視野。
本次活動給中山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研發展提供了示范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