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獻出來,什么力量呢?是因為你愛它?!?/p>
說這話的是“神舟之父”戚發軔,他已經88歲了,滿頭銀發,但仍然一點也沒有退休的狀態。
3月底,剛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回到北京的他,出席完慶祝建黨100周年中國載人航天互動科普展后,又馬不停蹄地回到他工作了幾十年的航天科技集團大院,錄制湖南衛視建黨百年主題微紀錄片《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
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900平方米的展廳,他用航天人特有的嚴謹和認真,講述了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研制出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故事。
戚發軔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造出來的?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想的提出,是1958年,在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前一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一時間轟動世界。
上世紀60年代末,30出頭的戚發軔接到任務,加入“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團隊,主抓地面實驗方案。當時,由于國外的嚴密封鎖,中國的研制人員連衛星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最基本的研制條件也不具備。
在錄制現場,戚發軔說到最初的研制工作時感慨良多?!爱敃r沒有先進的計算機,我們就用手搖計算器算,用手一筆筆地記;在紙上畫圖紙、爬格子,是設計師的必修課;沒有低溫實驗室,我們就去海軍的冷庫做,出來的時候,塑料鞋子都被凍裂了?!?/p>
為實現航天領域“零”的突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戚發軔與老一代科學家們攻堅克難,想盡一切辦法戰勝困難。
戚發軔
如何測試衛星天線不折斷?
東方紅一號衛星外面,有四根3米長的天線,這天線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原來,當時黨中央提出,我國發射的這顆衛星要讓世界人民聽得到,看得見。為此,科學家們把衛星的外觀設計成了正72面體,這樣的反光效果非常好,人在地球上就能通過一閃一閃的反光觀測到正在飛行的東方紅一號。怎么樣實現聽得見呢?科學家們在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安裝了特殊的電子線路,讓衛星發出電子復合音的《東方紅》樂曲,經過地面接收后,再用廣播電臺轉播,人們就可以通過收音機聽到了。
在衛星外面裝上天線,就是為了將信號傳輸到電臺。但在太空中,東方紅一號衛星是要高速旋轉的,天線會不會折斷?戚老和同事們必須要在地面上模擬太空環境進行實驗。而那個年代,不但沒有專業實驗室,就連實驗設備也得依靠自力更生。
“當時找了科學院力學所的一個倉庫,因為那里面積挺大的。我們自己研制一個轉臺來做實驗。做實驗很危險,天線一甩斷了就很容易傷到人,我們怎么辦呢?倉庫里有很多包裝箱,每個人拿一個包裝箱的蓋子擋著,從縫里觀察實驗。就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把尺寸、整個程序都搞清楚了?!?/p>
戚發軔
傳承航天精神,扎實工作就是愛國
位于北京海淀區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孕育中國航天高科技人才的搖籃,從1956年建院開始,先后研制出了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和空間探測器等一系列用于開發太空的航天器。在這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每個重要節點:導彈研究、運載火箭研究、衛星研究再到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只要是國家需要的地方,他都克服困難、擔起重任。究其原因,戚發軔說,人生最大的愛是愛國,只要有了這么一個信念,什么事都好處理了。
“我現在身體還好,還能做些事,我覺得我自己也找點事干,就是要做航天精神的傳播者。” 談及參與《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節目錄制,戚老覺得,這是一次很好傳播航天精神的機會,應該讓年輕一代記歷史,傳承精神,他也殷切期望青年人能夠激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扎實工作,就是愛國?!?/p>
據悉,節目將于4月24日晚7:30在湖南衛視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