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Tech(News-21)
作者:陶力
編輯:李清宇、劉雪瑩
在摩拜、ofo這些熟悉的名字離我們遠去之后,哈啰出行傳來了上市的消息。這是一個典型的落后者逆襲的故事,不可謂不勵志。
4月24日,哈啰出行(下文簡稱‘哈啰’)正式在納斯達克遞交招股書赴美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本次IPO前,螞蟻集團全資子公司Antfin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為哈啰第一大股東,持有公司36.3%的股份,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磊、GGV、成為資本、復星資本、春華資本等為主要持股人。
招股書顯示,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哈啰2020年的財務指標,仍然實現了全線增長。2020年,哈啰營收為60.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而這是在前一年營收增長翻番基礎上實現的。而在全年的130億元交易額中,順風車業務和共享兩輪業務分別貢獻70億元和58億元。
在此背后,是共享單車不斷提高的使用費,以及哈啰作為平臺不斷拓展的業務邊界。目前,該公司已經布局了共享助力車、換電、順風車、打車、本地生活服務等領域。
就在近日,啰出行企業發展部負責人任凌遠在接受21Tech記者采訪時表示,核心業務都是哈啰的主戰場,造車是一個新戰場,但每個業務都是獨立的事業部。“ 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們一直非常重視研發的投入,包括硬件研發和軟件資源投入。制造兩輪電動車,我們在投入上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是線下拓展需要資金投入,也完全在我們的可控范圍之內。”
兩輪業務現盈利曙光
財報顯示,2020年,哈啰總交易額(GTV)為130億元,年度交易用戶為1.83億,交易次數達52億次。到2020年底,超過1/3的哈啰用戶曾使用過該公司的兩種或以上服務。而從關健的用戶年度消費金額上來看,也從2017年的13.1元平均交易額,上升到了2020年的70.6元。
此外,共享單車的用戶也正在向其他用戶轉化,其獲客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在該平臺上,有接近和超過一半的助力車、順風車戶和新接單司機及電動車新用戶來自哈啰單車用戶。
一向被視作“苦活”的共享單車業務,也出現了盈利的曙光。從其招股書來看,從2018年到2020年,哈啰出行共享兩輪營收分別為21.14億元、45.44億元和55.03億元。此外,在2019年和2020年,哈啰出行的共享兩輪業務連續毛利為正,毛利率分別為6.4%和6.7%。
截至到2020年末,哈啰出行的兩輪共享服務已在300多座城市(地級市及以上)運營。
一直以來,共享單車都是作為地鐵和公交的補充,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依托于近幾年形成的這張出行基礎設施網絡,哈啰出行開始講述“多元化”的故事,其目光瞄準的是本地生活和本地出行。
“生活服務是哈啰基于目前出行領域已經積累的業務基礎,以及3億用戶去做的一個延伸和探索。但是,目前還談不上是哈啰下一階段的陣地。”2020年4月底,楊磊在接受21Tech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哈啰出行的賽道不會僅限于共享出行。
彼時,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也透露,“哈啰出行全網月活超6300萬。基于用戶基礎,我們希望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出行及其周邊的生活服務。出行本身就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也是比較高頻的業務。因此,它與用戶的其他生活需求有比較大的自然延展和關聯性。”
李開逐解釋了哈啰出行布局本地生活的出發點,他仍然傾向于在美團、餓了么之外,去發掘一些潛在的需求。
沖出紅海的逆襲者
時間追溯到2016年11月,哈啰單車在寧波首次上線,彼時共享單車正處于風口浪尖。行業老大摩拜單車成為資本嚴重的“當紅炸子雞”,則完成4輪融資走到了D輪,融資額接近1.5億美金,騰訊、紅杉資本紛紛入局。另一邊,小黃車ofo已經完成6輪融資走到了D+輪,累計融資額接近2億美金,背后是經緯中國、真格基金、金沙江創投等頭部VC。
來自比達咨詢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ofo、摩拜兩家共占據了91.3%的市場份額。從這一數據來看,留給其他共享單車平臺的空間已不多。直到2017年4月17日,哈啰出行才宣布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當時,公司聯合創始人韓美在接受21Tecb記者采訪時透露,這一輪融資由成為資本領投,老股東跟投。“中國這個市場足夠大,我們認為還遠遠沒有到飽和的階段,也沒有一家平臺能夠獨吞這個市場。至少我們依靠精細化運營的思路,在部分城市已經實現了盈利。”
此前,她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近十年,曾負責過阿里巴巴B2B業務,以及支付寶外卡全國業務。另一名聯合創始人兼CTO江偉曾任淘寶中間件核心技術專家、攜程框架部高級研發經理,公司團隊近一半員工來自阿里巴巴。
就在摩拜、ofo等平臺主要集中精力進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時,哈啰出行所代表的第二梯隊平臺,則在二三線城市悄然布局并站穩了腳跟。韓美認為,摩拜和ofo并不能完全壟斷市場,公司將深耕二三線城市市場,且在90%的城市的已經能實現盈利。
依靠精細化運作以及相對理性的補貼,哈啰出行在夾縫中活得并不容易,直到2017年年中螞蟻集團入局。
事實上,螞蟻集團在投資哈啰時,后者還處于行業第二梯隊靠后的位置,甚至談不上行業第三。“當時主要還是覺得創始人和團隊都不錯,然后投了他們以后,全方位的賦能,幫他們去做大。從整個業務協同,包括資本協同。”螞蟻金服投資部總監丁銘后來回憶道,當時并沒有過多考慮,純粹是出于對團隊的看好。
但無可否認的是,芝麻信用“免押”模式的推出,使得哈啰出行徹底脫穎而出。2017年上半年,螞蟻金服先是撮合永安行和哈啰的合并,又在年底領投了哈啰總計3.5億美元的D1輪融資,此后又有多輪加倉。
隨后的2018年3月,哈啰出行正式宣布上線“全國免押金”服務,并開始加速在區域的擴張。反觀另兩名對手,命運開始直轉而下。2018年4月4日,摩拜單車發布消息稱,已經簽署美團全資收購摩拜的協議。美團以35%美團股權、65%的現金收購摩拜單車,其中3.2億美元作為未來流動性補充,A、B輪投資人及創始團隊以7.5億美金現金出局。
而ofo則在當年下半年進入了寒冬。拖欠供應商款項、融資困難、估值下降、收購意見無法統一等等問題,令ofo面臨著一道又一道的坎。總的來說,共享單車已經不是資本關注的熱點。無論是滴滴還是美團、阿里,對共享單車的需求都是作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場景,很難作為單獨的模式存活。
而阿里巴巴的態度,則更加曖昧,無論是在投資還是合作上,都更加傾向哈啰出行。從2018年開始,哈啰出行與首汽約車、嘀嗒出行、高德地圖、餓了么都已經展開了合作。
“只要能對用戶帶來價值,對用戶體驗帶來改善,我們愿意和更多合作方在業務上深度結合,比如開放數據、產品的打通。”楊磊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坦言,阿里生態里面的企業,談起來相對更容易一些,所以先從這些合作伙伴著手。
在ofo和哈啰之間,阿里是否只需要一個?如今,這一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出行與O2O仍強敵環伺
如今,哈啰出行的對手摩拜早已變身為美團單車,而ofo則在累累債務中沉淪。即便它曾經完成8.66億美元E2-1輪融資,阿里領投,螞蟻金服等機構都曾經跟投。
一名接近阿里巴巴的投資人向21Tech記者透露,阿里巴巴之所以扶持哈啰出行,還是由公司整體實力決定的,畢竟哈啰一直處于正常運營中,基本能依靠自己輸血。ofo前期巨量的虧損,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填補的。
“騎行本身就是一種商業化,你騎行就得付錢,還是要盡全力做到主營業務能轉起來。不能說主營業務沒有做好,就天天想著賣廣告。一年虧幾十億,靠廣告哪里賣得出來?”楊磊曾經如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共享單車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先易后難的生意。最初,你可以根據數據,把所有的車子投放在城市里最需要的地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車子會被大量騎散到各個角落里去。長此以往,整個生態將無法運營下去。
如今,在經歷了無序競爭和殘酷洗牌后,共享單車行業已形成了哈啰、美團單車、青桔單車“三足鼎立”的格局,理性的資本開始重新審視。對于創業者來說,自身輸血至關重要。目前,哈啰出行整體業務還處于虧損之中。
資本重新開始審視這一行業。艾瑞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共享兩輪服務(包括共享單車和共享助力車)市場規模,已從2016年的初始水平增長到2020年的13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87%。預計到2025年,該市場規模將增至46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7.4%。
滴滴開始發力。今年2月,滴滴旗下青桔單車傳出融資6億美元的消息,去年4月,該公司完成一輪由君聯資本、軟銀投資的10億美元融資。除了在出行領域面臨強敵,哈啰出行想要撬動本地生活的市場也并不容易,畢竟美團已經牢牢占據了市場龍頭位置,且抖音也對此虎視眈眈。
目前,中國食物消費市場規模為4萬億至10萬億,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萬億。但生活服務的線上滲透率僅有12.7%。為此,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以及不確定性的雙重影響下,各大巨頭也開始為此儲備資金。4月20日,美團發布公告稱,擬尋求以增發股票和出售可轉債方式,融資近100億美元。
另一邊,字節跳動也頻繁傳出IPO的消息。與之相對應的,是抖音在本地生活領域的兇猛進攻。自2月份以來,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所在的抖音同城頁面中,團購功能出現主要的入口處,其業務模式涵蓋到店餐飲、酒店民宿等方式。
對于目前的行業格局,一兩家大平臺還無法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共享單車出行不同于出租車或者私家車共享的滴滴模式,是典型的重資產。隨著邊際收益的降低,共享單車平臺注定不會無限制的發展,向其他輕資產領域擴張無疑是必然的選擇。
根據招股書,2020年,哈啰完成9450萬次順風車服務,總交易額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7.9%,市場占比為38%。但是,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哈啰出行仍然是剛剛起步。這個“多元化”的故事何時才能真正落地見效,仍然有待時間來驗證。
編輯: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