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科大訊飛在深交所舉辦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總裁吳曉如等公司領導出席會議,與上百名投資者面對面交流,真誠應答投資者問題。據悉,這也是深交所第一次對外開放的企業業績說明會。
據科大訊飛2020年度報告,過去一年,公司持續推動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經營規模和經營效益同步提升,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廣大用戶可實實在在有獲得感的人工智能應用成效不斷積累,并且隨著實際應用場景的數據驅動+專家知識經驗的不斷學習,人工智能算法持續迭代進步,落地應用規模持續擴大,公司在關鍵賽道上“領先一步到領先一路”的格局持續加強。
營收130億
現金流創歷史最好水平
“2020年度,科大訊飛營收達到130億,利潤上漲超過66%,同時在過去一年里面現金流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達到22.71億。”在說明會上,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對訊飛2020年度的業績情況進行了詳細解讀。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公司項目的實施、交付、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但也凸顯了人工智能與教育、醫療深度結合的剛需。人工智能作為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提振內需、全面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吳曉如表示,人工智能產業及公司相關業務正持續迎來更有利的產業發展環境。
“2020年是我們的關鍵一年,訊飛進入到人工智能戰略2.0階段的第二年,公司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持續提升,應用價值逐步顯現,主要賽道的紅利已經開始兌現。”
2020年,科大訊飛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迎來上市以來最快增長,高達66.48%。人均效能也穩步提升,人均毛利較前兩年實現了48% 的提升。經營性現金流再上新臺階,經營健康度持續向好。
“公司在各行業賽道多點開花,基于開放平臺構筑的產業生態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吳曉如解釋,目前已有176萬名開發者聚集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應用的落地,離不開源頭技術的創新,“過去一年,我們在語音、圖像、認知智能的關鍵技術上取得了10項世界冠軍,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為我們的產品和應用提供了重要支撐。”
千億營收目標如何實現?
依靠核心賽道內生式增長
在科大訊飛2020年度總結計劃大會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立下人工智能2.0時代的奮斗目標:要實現十億用戶,千億收入,萬億生態;要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要用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千億收入目標的增長動力來源是什么?將通過什么路徑實現?”在答投資者問環節上,面對投資者的提問,劉慶峰解釋,千億目標的主要動力來源將以訊飛現有的3個主要賽道內生式增長為主。其中1/3來源于教育業務,呈現為To-B、To-G到To-C的雙輪驅動;其他來源于醫療、數字政務、司法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消費類產品。
以教育為例,2020年度智慧教育業務營收占比公司總營收的31%,成為訊飛“拳頭”業務。通過為區域級、校級、學生個人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技術產品,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解放學生時間,促進五育并舉。目前已在全國38000所學校規模化應用,服務過億師生。
在醫療等民生領域,人工智能也正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疫情期間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6小時完成100萬人隨訪篩查的效率表現,還是輔診系統超1.3億次的精準應用,又或是全國200多個縣區對訊飛醫療的常態化使用,人工智能都以巨大的發展優勢促進民生事業,助力解決社會剛需。
科大訊飛作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頭部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超過二十年,隨著人工智能正式被提上國家層面戰略,通過各方資源整合,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凸現,產業鏈日趨完善,人工智能產業及公司相關業務將進一步迎來有利的產業宏觀環境。
“只要我們立足實實在在的剛需應用場景,持續把應用做透做好,把握關鍵核心技術,就能形成比較強、甚至是代差級的優勢,獲得數字經濟轉型的更大機遇。”
抓住關鍵戰略機遇
力出一孔 補足短板
“做好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最為關鍵的,是把產業情懷與戰略洞察力相結合,力出一孔,形成比較性競爭優勢,加強產業控盤。”
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二十多年,從智能語音起家,在運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三個人工智能階段中不斷積淀,持續發力,建設中國聲谷、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產學研并進,逐漸成為國內人工智能頭部企業。
但劉慶峰也坦言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科大訊飛創始團隊從高校出身,以源頭技術創新為主,但是如何把技術優勢轉變成產品優勢,把產品成果變成大規模推廣的商品,需要團隊的持續奮斗。
“補足短板最重要的是抓住關鍵的戰略機遇,迅速拿下核心市場的控制權。這種控制權不僅指市場控制,還有能夠跟客戶長期良性互動的控制力,真正創造出訊飛的比較優勢和良性的社會價值。”說明會最后,劉慶峰總結道。
在人工智能2.0關鍵戰略期,劉慶峰也進一步明確貫穿未來5年科大訊飛經營管理和戰略指引——系統性創新和根據地業務。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科大訊飛核心競爭力,為業務長期發展注入動力。“我們希望在十四五期間,通過系統性的創新能力和根據地戰略,能夠形成高質量的持續發展。”
采寫:南都記者 代國輝